![]()
![]()
当烽火燃遍华夏,潼关,这座扼守黄河天险、背倚秦岭雄奇的千年关隘,便成了阻挡日寇铁蹄西进的钢铁脊梁。在波澜壮阔的抗战洪流中,无数平凡如你我的人们,以血肉之躯和赤子之心,为胜利的曙光默默添柴。我的家族,便是这万千星火中的一簇,在潼关这片滚烫的土地上,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抗战篇章。
爷爷的铁砧:从农具到刀枪
我的爷爷,本是潼关城里一位沉默的铁匠,炉火常年映照着他为生计挥锤的身影。然而,当抗战的硝烟弥漫至黄河东岸,那叮当作响的铁锤便有了新的使命。他毅然将小小的铁匠铺,改造成前线的“袖珍兵工厂”。为了多赶制出一件杀敌利器,爷爷常常佝偻着腰,在炉火旁鏖战十几个时辰。疲惫如山压来,但只要想到手中锻造的钢铁即将刺向侵略者的胸膛,一股无形的力量便又支撑他挺直了腰杆。那小小的铁匠铺里,每一记锤响,都是对侵略者最铿锵的回击。
奶奶的针线:千针万线织就的温暖防线
我的奶奶,则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山河。她振臂一呼,带领潼关城里的姐妹们,组成了坚韧的“后方支援队”。一方方粗布,一团团棉絮,在她们布满老茧却灵巧的手中,化作一双双结实的布鞋、一件件厚实的军装。一针一线,缝进去的是揪心的牵挂,是滚烫的祝福。当这些浸润着体温与心血的衣物,终于披上潼关守军战士冻僵的身躯时,那抵御严寒的,又何止是棉絮?那是千千万万母亲、妻子、姐妹,用爱与信念筑起的温暖防线。
父亲的“游戏”:小小身影,大大担当
那时的父亲,还是个半大的孩子,稚嫩的肩膀却也早早扛起了家国重任。他与伙伴们自发组成了“儿童情报队”,小小的身影如游鱼般穿梭在潼关的大街小巷、码头车站。他们以孩童嬉戏的天真为掩护,机警的目光却时刻留意着风吹草动。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旋即化作奔向抗日武装的飞毛腿。一次惊险的经历,父亲至今难忘:他敏锐地发现几个形迹可疑之人,正鬼祟地打探潼关地形。他不动声色,像尾随伙伴玩耍一般,悄然跟踪,最终锁定了这伙人的藏身之处。情报火速送达,结果令人后怕——这是一伙日寇精心派遣的间谍!父亲传递的关键信息,让抗日部队雷霆出击,将这伙毒瘤彻底铲除,保护了至关重要的军事机密。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孩子们的游戏,早已超越了童趣,成为了守护家园的无声战场。
潼关的脊梁:万千星火,汇聚成光
在潼关,如我家人这般默默燃烧的星火,数不胜数。浊浪滔天的黄河之上,世代以船为家的渔民们,自发组成船队,冒险穿梭于激流险滩,为军队架起了一条条看不见的补给生命线。城里的商贾店铺,纷纷敞开库房,倾囊相助,捐钱捐物,只为前线将士能多一颗子弹、多一口热粮。莘莘学子则走上街头,用激昂的文字和演讲,点燃同胞胸中的热血,唤醒沉睡的斗志……
潼关的抗战岁月,浸透了艰辛,弥漫着硝烟,更充盈着不屈的信念。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无论老少男女,都深信不疑:个人的力量或许微薄如尘,但当千万颗心紧紧相依,千万双手牢牢相握,便能汇聚成一股足以改天换地、涤荡寇仇的磅礴洪流!正是这由无数普通人脊梁撑起的铜墙铁壁,牢牢扼守着潼关天险,拱卫着身后破碎的山河。
原标题:《潼关烽烟——我家族的抗战印记》
栏目编辑:张晓
来源:作者:王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