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北方地区陆续进入“供暖期”,保障居民室内温度成为北方地区的民生大事。微热点研究院基于历史“供暖期”的网络传播数据分析,结合供暖相关舆情案例,总结相关风险点,以供参考。
![]()
供暖期传播数据分析
对比历史同期数据,与供暖相关信息量呈现下降趋势。全网信息量从2023至2024年度的271.91万条下降至2024至2025年度的231.47万条,下降14.87%。历史同期敏感信息占比呈现上升趋势。敏感信息占比由2023至2024年度的64.55%上升至2024至2025年度的68.37%,上升了3.82%,综合全网信息量下降情况,表明舆论负面情绪提升较快。
![]()
统计供热季相关上榜话题,2023至2024年度142个话题上榜,2024至2025年度131个话题上榜。分析话题上榜时间可见,11月、12月是话题上榜较为集中的时间段,表明开始供暖阶段网络讨论和关注度较高。
![]()
分析话题排名情况,2023至2024年度,“暖气不热的原因:主动脉夹层”“官方通报供暖公司将听筒搁一边拒接来电”“河南平顶山部分党政机关暂停供暖”“小区供暖改造完工热力公司称不知情”等14个话题排名小红书热搜榜、微博实时上升榜、头条热搜榜、B站热榜等榜单第一名,2024至2025年度,46个话题排在各平台热榜的前十名,“最新|天津即将供热!这些问题一定弄清楚!”“没有暖气的南方冬天该怎么过”“降温太快北方人已经开始盼暖气了”等10个话题排名网易热闻榜、微博实时上升榜、知乎热榜等榜单第一名。
统计话题在榜时长,2023至2024年度,上榜话题在榜总时长21319分钟,其中,“哈尔滨一供暖热线听筒搁一边拒接来电 官方回应”等3个话题在榜时长超1000分钟。
![]()
2024至2025年度,上榜话题在榜总时长41249分钟,其中,“供暖了你家的暖气热不热”等8个话题在榜时长超1000分钟,侧面表明网络讨论和关注度较上个供热季出现较高提升。
![]()
供暖期主要舆情风险点
综合分析历史同期供暖敏感信息及负面上榜话题,梳理相关事件,形成供暖期主要舆情风险点提示。
一、安全事故类风险
安全事故不仅直接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还易造成居民对供暖安全的担忧,形成负面舆情,需重点关注以下四类事故:
(一)设备故障与停暖事故
供暖期发生事故,易形成大面积停暖,打乱居民正常生活节奏,导致居民家中水管、暖气管道冻裂,造成财产损失,进而引发居民对供热企业运维能力的质疑,特别是如在节日、寒潮期间发生此类事故,易滋生用户不满情绪。
主要风险点:
一是供热锅炉、换热器等核心设备老化,或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突发故障导致系统停运。
二是热源与热网运行调节不同步,如供热末期热力站关小阀门但总泵未及时调整,造成管网压力过高破裂。
三是直埋管道施工质量差,受外力应力破坏等原因,出现管道受损影响使用。
(二)管道爆裂与漏水事故
居民室内漏水会损坏家具、地板,甚至造成电路短路,存在触电风险。若漏水影响楼下住户,还会引发邻里矛盾,同时居民会将责任归于供热企业,或是企业形象受损。
主要风险点:
一是供暖管道使用年限长,出现老化、腐蚀问题,或管道焊接时存在缺陷,长期在高压状态下运行易发生破裂。
二是部分用户私自改装供暖设施,如加装循环泵等,破坏系统水力平衡,加剧管道压力。
三是极端低温天气下,未做保温处理的户外管道易冻裂。
(三)锅炉、换热站安全事故
锅炉及换气站事故不仅会造成供暖中断,影响大面积区域居民供暖,严重时还可能发生火灾或人员伤亡,此类重大安全事故极易成为舆论焦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主要风险点:
一是锅炉、换热站设备长期未进行全面维护,泵体泄漏、阀门卡死等部件磨损问题突出。
二是使用劣质燃煤等燃料,增加爆炸风险。
三是操作人员违规操作,如超压运行、未及时排污,或发生安全事故。
(四)居民自制取暖发生中毒及电气火灾事故
非集中供暖区居民因取暖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及电气火灾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两类事故一旦发生,舆论或将围绕当地未能集中供暖等情况进行讨论,若处置不及时或不当,还会引发对相关部门工作开展的质疑。
主要风险点
一是居民使用燃气、煤炭等设备取暖发生中毒事件。
二是使用电暖器、空调等供暖设备过载运行、线路老化,以及用户私拉乱接电线、使用劣质取暖设备,发生安全事故。
二、服务纠纷类风险
服务纠纷直接关系居民切身利益,若处理不当,或被公开投诉、曝光,损害供热企业信誉,影响相关部门公信力,主要包括五类纠纷:
(一)温度是否达标纠纷
室内温度是否达标是居民与供热企业易产生纠纷的重点话题,有地区曾出现居民因供暖效果不佳拒缴供暖费,供热企业采取停暖措施,形成“欠费—停暖—更欠费”的不良循环,造成双方矛盾升级,大量居民通过投诉、曝光等方式维权。
主要风险点:
一是供热企业未按合同约定提供足额热量,导致居民室内温度不达标。
二是用户房屋自身保温性能差,如老旧小区无外墙保温,或室内供暖管道堵塞,影响热量传递。
三是居民与供热企业对“达标温度”存在认知差异,围绕“18℃±2℃”的认定标准产生争议。
四是用户主张供暖温度不达标,但无法提供有效的测温记录、报修凭证等证据。
(二)收费争议纠纷
用户对收费不满,发生集体投诉至12345热线或监管部门,媒体关注后,对供热企业的收费合理性、合规性提出质疑,引发舆论对地区关注,影响企业市场信誉,甚至引发行业性收费质疑。
主要风险点:
一是供热企业未按规定准确计费,对分摊面积的计算存在争议等。
二是空置房减免费用额度等缴费规定。
三是供热企业临时涨价或收取管道维护费等附加费用,未提前向用户公示,缺乏透明度。
四是供热企业引入自动化计费系统,发生费用异常等情况时,企业仅以“系统计算结果”为由回应,无法提供清晰可追溯的计费依据。
五是居民使用代缴费服务产生纠纷。
(三)服务响应纠纷
用户因诉求得不到满足,可能通过社交媒体曝光供热企业的服务问题,引发舆论关注,形成“负面评价”传播,让居民对供暖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产生不满。
主要风险点:
一是用户遇到供暖问题报修后,供热企业维修不及时,甚至超过24小时未安排人员处理。
二是维修人员服务态度差,或技术水平不足,导致问题反复出现,无法彻底解决。
三是用户对维修方案及成本不认可,双方难以达成一致。
四是出现用户私自安装暖气片、循环泵等设备,影响其他住户供暖,处置不力的情况。
五是供热企业未履行提前提示、定期检查等义务,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却无法提供已尽责任的证明。
三、民生保障方面的延伸风险
供暖问题与能源供应、设施维护、政策落地等方面关联性较强,任一个环节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地区供暖产生影响,引发关注。
(一)能源成本波动传导风险
因煤炭等燃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供热企业可能为降低成本采用减供措施,舆论或对“企业社会责任”“政府价格补贴”等展开讨论。
主要风险点:
一是燃料价格上涨期间,供暖温度、时段等方面出现较大变化。
二是部分自主采购能源的物业或供热企业,被曝出采取“白天停暖夜间送暖”“降低出水温度”等变相减供措施。
三是供热企业以“成本过高”为由解释居民室内温度降低,形成“成本压力转嫁给居民”的争议。
(二)设施维护责任界定模糊风险
部分地区老城区,因管道老化等原因影响供热,居民因问题长期搁置产生不满情绪,指向供热企业、物业公司与主管部门,引发多方责任纠纷。舆论提出明确责任划分、建立专项维修资金等。
主要风险点:
一是老旧小区供暖管道老化、堵塞等问题频发,但责任界定存在模糊边界。
二是产权变更导致的历史欠费问题,也因责任主体不清难以解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