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0 月 13 日,埃及沙姆沙伊赫的和平峰会落下帷幕,美国、埃及、土耳其和卡塔尔四国领导人签署担保文件,为加沙停火协议背书。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其称作 "中东迎来和平的意义非凡时刻",宣称实现了 "不可能的事"。但翻开中东和平进程的历史长卷,这样的 "历史性突破" 并不鲜见 ——1993 年奥斯陆协议的握手、2002 年 "路线图计划" 的出台、2014 年加沙停火协议的签署,都曾被寄予厚望,最终却难逃停火反复、冲突再起的宿命。这场峰会及其背后的四国担保机制,究竟是打破循环的钥匙,还是又一次昙花一现的政治表演?
一、峰会表象:缺席的当事方与分裂的担保者
从会议进程看,这场被赋予 "终结战事" 使命的峰会,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脆弱的种子。最关键的两个当事方 —— 以色列与哈马斯,双双选择了缺席。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以犹太教节日为由临时取消行程,实则是为了回避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同场的政治风险,避免得罪国内右翼盟友;哈马斯则拒绝派代表参会,仅留下两名联络人员对接埃及,核心顾虑是不愿落入 "解除武装、放弃权力" 的叙事陷阱。
这种 "担保者到场、当事方缺位" 的场景,在中东和平史上堪称致命缺陷。1978 年戴维营协议之所以能维系至今,核心在于以色列总理贝京与埃及总统萨达特亲自签署并全力推动;而 2000 年戴维营会谈失败的关键,正是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巴拉克未能就耶路撒冷问题达成共识。沙姆沙伊赫峰会签署的文件,本质上是第三方对他人冲突的 "隔空担保",既无以色列对撤军边界的明确承诺,也无哈马斯对解除武装的具体安排,更像是一份缺乏约束力的政治宣言。
更值得警惕的是四位担保者之间的利益分裂。美国的核心诉求是推动加沙 "非军事化",通过设立 "和平委员会" 主导战后治理,为特朗普的政治履历加分;埃及则反复强调 "两国方案" 是唯一出路,希望通过维护边境稳定避免难民潮冲击,同时巩固自身在阿拉伯世界的斡旋地位;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却公开谴责以色列的 "种族灭绝行为",试图借支持巴勒斯坦提升伊斯兰世界影响力;卡塔尔长期为哈马斯提供资金支持,与埃及、以色列的关系始终处于微妙平衡中。这种各怀心思的 "担保同盟",在历史上从未真正奏效 —— 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东问题四方机制(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就因成员立场分歧沦为 "清谈俱乐部"。
二、历史镜鉴:停火担保为何难破 "脆弱循环"
加沙地带自 2007 年哈马斯掌权以来,已爆发六次大规模冲突,每次停火都离不开外部担保,但效果一次比一次短暂。2014 年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后,埃及与卡塔尔曾共同担保人道主义援助准入,但以色列次年就以 "安全威胁" 为由重新封锁加沙边境;2021 年停火协议由美国居中协调,却因以色列持续扩建定居点、哈马斯重整武装而迅速失效。沙姆沙伊赫峰会的四国担保,仍未跳出历史上的三大致命陷阱:
其一,担保缺乏强制约束力。四国签署的文件仅提到 "致力于落实停火条款",却未明确违约惩罚机制。以色列目前仍控制着加沙 53% 的土地和全部战略要隘,以军总参谋长直言撤军是 "作战布局调整",而非真正停火;哈马斯则重新在街头部署武装人员,对 "非军事化" 要求避而不谈。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强制力的担保如同废纸 ——1995 年奥斯陆二号协议中,美国承诺的 "安全保障",最终没能阻止以色列遇刺总理拉宾的极端分子,也没能约束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自杀式袭击。
其二,核心矛盾被悬置回避。特朗普在峰会后宣称 "战争已经结束",却对最关键的问题避而不谈:耶路撒冷地位如何界定?巴勒斯坦难民能否回归?加沙战后治理权归谁所有?这些问题是自 1947 年联合国分治决议以来的死结,任何回避核心矛盾的停火都注定短命。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的停火之所以能转化为埃及与以色列的和平协议,关键在于双方直面了西奈半岛主权等核心争议;而 2000 年后的多次停火,均因回避这些根本问题而沦为 "权宜之计"。
其三,外部援助与重建的 "空头支票"。特朗普宣称 "多国愿意资助加沙重建",但联合国开发署最新评估显示,加沙重建需 700 亿美元,还要清理 5000 万吨废墟,耗时可能长达数十年。这样的规模远超历史上的援助承诺 ——2014 年加沙重建承诺的 35 亿美元,最终实际到账不足 40%;2021 年停火后承诺的 14 亿美元援助,因以色列封锁仅 10% 送达平民手中。更现实的是,以色列仍掌握着拉法口岸的控制权,10 月 15 日就以 "遗体移交延迟" 为由关闭口岸,将人道主义援助卡车从 600 辆减至 300 辆,这种 "卡脖子" 式的管控,让重建计划从一开始就蒙上阴影。
![]()
世界粮食计划署装有援助物资的卡车在加沙地带
三、未来推演:和平幻象下的三重危机
从历史规律看,沙姆沙伊赫峰会达成的停火,大概率会在数月内面临严峻考验,潜藏的三重危机正在发酵:
第一重危机是 "非军事化" 僵局引发的冲突回潮。以色列将 "哈马斯解除武装" 作为撤军和重建的前提,内塔尼亚胡甚至警告 "不解除武装则一切崩溃";特朗普更威胁 "若哈马斯拒绝,美国将动手解除其武装"。但从历史上看,武装组织主动解除武装的案例极为罕见 —— 黎巴嫩真主党自 1982 年成立以来,即便多次参与政治进程仍保留武装;爱尔兰共和军虽解除武装,前提是英国做出政治让步。哈马斯在加沙经营十余年,武装力量是其生存的核心资本,不可能轻易放弃。一旦以色列以 "未非军事化" 为由重启军事行动,停火将瞬间崩塌。
第二重危机是巴勒斯坦内部权力真空引发的混乱。哈马斯因战事实力受损,加沙南部已爆发部族武装与哈马斯的冲突,地方武装领导人公开叫板其 "统治权已不复存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则因长期缺席加沙治理,难以获得当地民众信任。这种权力真空极易引发内部混战,就像 2007 年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加沙内战一样。而外部担保方对此束手无策 —— 美国支持的 "和平委员会" 缺乏当地基础,埃及主导的 "两国方案" 短期内难以落地,最终可能沦为 "谁也管不了" 的乱局。
第三重危机是担保方联盟的提前瓦解。美国的兴趣点在于借停火彰显 "美国优先" 的中东战略,一旦特朗普的政治目标达成,很可能减少对后续谈判的投入;土耳其与卡塔尔则会因哈马斯的处境变化调整立场,若以色列重启打击,两国必然公开谴责美国与埃及;埃及最关心的边境安全若因难民涌入或武装渗透受损,也会削弱斡旋动力。这种 "利益合则聚、不合则散" 的联盟,在 2011 年阿拉伯之春后多次出现,每次解体都伴随冲突升级。
结语:中东和平仍需跨越 "历史三峡"
特朗普在以色列议会宣称 "新中东的历史性曙光已经到来",但历史从未给中东和平发放 "速成券"。从 1948 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到 2025 年的沙姆沙伊赫峰会,77 年间的无数次尝试证明:没有当事方的真心参与,再华丽的峰会也只是表演;回避核心矛盾的停火,再权威的担保也只是空谈;脱离民生根基的重建,再庞大的资金也只是数字。
加沙的和平,终究需要以色列放下 "安全绝对优先" 的执念,需要巴勒斯坦各派实现内部和解,需要外部力量从 "主导者" 变为 "推动者",更需要回到 "两国方案" 的根本框架 —— 这是埃及总统塞西在峰会上反复强调的,也是历史唯一验证过的可行路径。沙姆沙伊赫峰会或许能让加沙获得短暂喘息,但要真正走出 "停火 - 冲突 - 再停火" 的循环,中东还有很长的 "历史三峡" 要跨越。
![]()
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
参考文章
- 人民日报:《四国担保,加沙停火协议文件在埃及签署》,2025 年 10 月 14 日
- 新华网:《“和平峰会” 闭幕 ,四国担保加沙停火》,2025 年 10 月 14 日
- 光明日报:《加沙:从冲突到和平还有多远?》,2025 年 10 月 16 日
- 环球网:《“20 点计划” 不易落实,以色列尚未完全撤军》,2025 年 10 月 16 日
- 中国青年网:《重建加沙 “账单”:700 亿美元和 “数十年”》,2025 年 10 月 15 日
- 新华网:《中东国家新队列》,2024 年 6 月 13 日
- 红星新闻:《埃及 “和平峰会” 草草落幕,以色列和哈马斯未参会》,2025 年 10 月 14 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