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姜振军 文/摄)当深埋地下的历史遗存遇见青年考古学者的目光,一场关于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的青年对话在盐城拉开帷幕。10月15日至17日,第六届江苏青年考古学术研讨会在盐城举行。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来自江苏考古文博机构、高校的110多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江苏地域文明探索工程历史时期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展开智慧碰撞。
![]()
会议由江苏省考古学会、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旨在为青年考古学者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进一步夯实全省考古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江苏地域文明研究走深走实。开幕式上,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局长铁春燕在致辞中表示,盐城作为海洋、淮河、长江、大运河、黄河五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考古资源丰富、文化面貌独特。
“青年是考古事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铁春燕表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青年学者以“坐冷板凳”的毅力深耕田野,以“破难题”的勇气创新科研。江苏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润垦在讲话中回顾了青年考古研讨会的发展历程,并鼓励青年学者在田野与研究中持续深耕,为江苏文明探源注入青春智慧,“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年轻人在交流中激发灵感,在研讨中凝练方向、积聚力量。”
![]()
会议期间,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李银德、山东师范大学燕生东教授等资深专家也应邀到场,为青年学者带来汉代考古、盐业遗址等专题讲座。学术讨论阶段,24位青年学者围绕城市考古、盐业考古、科技考古、墓葬研究等议题分享研究成果,亮点纷呈。同时,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度点评,结合青年学者研究方向给予专业建议。
现代快报记者翻阅参会名单发现,本次研讨会真正成了青年学者的“主场”,90后占到了参会人数的一半以上。助理馆员、副研究员、讲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活跃在田野一线和实验室的年轻人,构成了江苏考古最富活力的新生力量。
《连云港板浦周代盐业遗址群考古发现及初步认识》《盐城串场河流域盐业遗存考古调查》《盐城沙井头遗址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科技考古视野下的李庄遗址制盐工艺操作链复原初步研究》……在学术和论坛交流环节,一批“85后”“90后”学者走上讲台,分享各自在考古一线的最新发现。没有照本宣科,没有空泛论述,每一个报告都融合着田野一线的泥土气和实验室严谨的数据支撑。
![]()
作为会议的东道主,盐城本地的考古成果也颇具看点。从“盐渎县”汉代官署遗址,到串场河沿线古代制盐遗址,一系列亮眼的考古发现不断刷新人们对盐城“千年盐业文明”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不仅注重室内研讨,还将安排工地实地考察,让与会者近距离感受盐城考古的现场氛围与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区域考古工作的协同与交流。“这场持续三天的学术盛宴,不仅是江苏青年考古人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是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迈向深入的新起点。”主办方表示,希望大家共同推动江苏地域文明探源走深走实,让更多考古成果转化为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气与深层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