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摄影报道
11月4日,南北方细石器技术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广元市朝天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探细石器文化奥秘,推动其保护传承与发展。
![]()
与会专家围绕细石器技术分享交流。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阿拉善苏呼图细石器制作场》新书首发仪式备受关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进行新书分享,深度解读了阿拉善苏呼图细石器制作场的考古价值与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环节中,专家学者们围绕细石器技术展开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赤婴分享四川地区细石器新发现,四川大学教授韩芳探讨青藏高原东部细石器遗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付永旭介绍牛坡洞遗址新成果,多位专家还就中子铺遗址细石器技术、南北细石器制作选材差异等关键问题发表见解,为南北方细石器技术比较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
研讨会期间,与会嘉宾还实地参观了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近距离感受细石器文物的历史魅力,直观了解中子铺遗址的考古成果与细石器文化内涵。
![]()
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
据了解,中子铺细石器遗址自1990年被发现至今,先后经过两次发掘,出土细石器文物1万余件。经碳14测定,该遗址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2024年10月20日,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展厅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展出文物1000余件,以“中子铺细石器发展历程”“国内细石器文化分布”“细石器的全球化传播”“细石器文化传承与遗址守护”为核心内容,系统呈现细石器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细石器专题博物馆,它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细石器文化研究、文物保存、社会教育及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实物资料。
“细石器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更为广泛,而在朝天中子铺发掘出细石器,堪称一项意外的重大发现。”王仁湘介绍,30年前,在皇泽寺博物馆工作的唐志工,在考古调查中登上中子铺的三脚蟾山顶,面积不大的山顶上,许多黑色小石块引起了他的注意。国家考古部门派出专家赶赴现场勘查,发现这些黑色石块正是制作细石器的常规原料。随后,国家文物部门批准了中子铺遗址的考古发掘项目,经过两年两个工作季的发掘,最终确认三脚蟾山顶有座古老的细石器制造场。
“朝天中子铺遗址是细石器文化向南传播的重要‘指路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在这里建设博物馆、举办学术研讨会,不仅能提升朝天在细石器文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也为普通大众普及细石器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优质平台。”王仁湘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搭建了南北方细石器技术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更通过新书发布、校馆合作等创新举措,推动细石器文化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主办,广元石窟研究所、广元市博物馆协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