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宁市博物馆的二层,以“晨曦微露”为主题展示了沈那聚落遗址出土文物,真实而全面介绍了距今4000年前沈那先民的社会发展实践。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文明的曙光——
![]()
沈那遗址是青海省河湟地区典型的齐家文化中心聚落遗址,面积大、有一定规模的人口和分布明确的区域,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和持续自我裂变中迅速发展。这个展览以沈那遗址发现、试掘和初步研究为主线,分为“走进沈那”“多姿生活”“交流互鉴”三个单元。
![]()
1.走进沈那
1948年夏季,裴文中先生在湟水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沈那等8处重要的遗址,当时被命名为“小桥遗址”。这里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小桥村北的北川河第二阶台地上,这块台地被俗称为“沈那”。
1991年至1993年,2016年至2018年,对沈那遗址进行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众多齐家文化时期的房址、墓葬、窑址和灰坑等遗迹,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铜器等文物。
![]()
![]()
2.多姿生活
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传入,沈那先民从以牧业为主发展为农牧兼蓄。同时,冶金技术发展,铜制生产工具增多,不断提升耕作效率,沈那先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这里的陶器以打磨光滑的素面为主,彩陶纹饰以三角形折纹最为常见,以双耳罐和堆纹口罐最具代表性。另外,还有齐家文化常见的单耳罐、盆、尊、豆等器物,从齐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
![]()
![]()
这里的石器和骨器数量很多。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有斧、刀、锛、凿、杵、镞、矛、纺轮、磨棒、砺石、研磨器等;骨器以牛羊骨骼居多,有锥、管、叉、镞、针、铲、刀、刀柄等,种类丰富,制作精细。
在这里出土的一部分动物肩胛骨上,表面可以看到黑色的灼痕,应该是占卜留下来的痕迹,被称为“卜骨”。沈那先民在卜骨上,用火灼烧出裂纹后,根据纹路判断吉凶,反映了当时人们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
![]()
![]()
3.交流互鉴
在华夏文明起源的初期,齐家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互动交流贯穿于齐家文化的始终。向东发展打通中原与西北地区的文化联系通道,向西发展使河西走廊及其以西地区和中原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这里出土一批精美的玉器,包括玉璧、玉琮、四孔玉刀等,乃沈那先民与中原地区交流的产物;这里出土的一件巨大的铜矛,具有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因素,反映了金属冶炼技术从西方向东方传播的过程。
![]()
![]()
点击下方,观看相关图文——
我是申威隆,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被领导和同事们称为“申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关中拍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