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赣深高铁广东段施工至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时,开山劈石的工程锤意外叩响了一座沉睡三千年的地下宝库。施工人员在车头山村大顶山山顶发现陶器碎片与人工夯土痕迹,随即停止作业并逐级上报。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一处商代后期至西周时期的古墓群重见天日,六百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下,数百件陶器与石器携着远古气息扑面而来。
![]()
这批文物里,陶的多,圈足的,平底的,一看就成套,长颈的陶罐和陶壶,造型拧着劲,在岭南遗址里少见,表面压出来的席纹,一圈一圈的同心圆,三角刻画的线,古人把自然的规律摸出来,化成纹路放在器身上,石器那边,双肩石锛、石戈、石铲放在一起,农耕的手法在里面,狩猎的办法也在里面,队里提到一柄石戈,长到29厘米,銎孔做成方形,打磨很细,摆在仪式里能用,野外也能用,考古的人看组合,和珠江三角洲的商代遗存能对上点,东江流域自己的样子也出得来,拿这些做证,岭南先秦的谱系往前补。
![]()
墓群的地方选在大顶山的山顶,背后就是东江流域,西周讲“居高临水”,位置合上,文献里以前总把岭南开发史说成慢半拍,粤北山地被拿去和中原比,差距被反复说,眼前这批墓葬,规模撑得住,随葬品的等级也站得住,时间往西周去,当地聚落的结构已经不简单,东源县博物馆的人提了几件陶器的器形,和博罗横岭山春秋战国墓里出的那套有相似,珠三角和粤北山地在西周就碰上,文化来往跑起来。
![]()
这次发掘把岭南青铜时代的社会形态也拉出来看,大顶山里没有青铜礼器,随葬用陶和石为主,资源的分配在这片山水里有约束,技术的掌握也有边界,另走一条路,不像中原那样把重器摆在礼上,有学者把墓群的归属往百越的分支上揣,说到“缚娄国”,书里在《吕氏春秋》有一句半句,东江流域的交通节点被掌住,岭北和沿海连成线。
![]()
现场的难点不只看懂器物,还要赶着时间走,高铁工程在推进,考古队把探沟开成多条,同步往前推,几个月把清理做完,修复的人面对碎得很厉害的陶器,石膏渗透加固上去,残片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次抢救性的发掘,和船塘镇龙尾排那处商代墓地能合成一个时间坐标,河源在岭南文明的版图里,源头的位置被勾勒出来。
大顶山西周墓群的意义不靠件数撑,像一把钥匙对着一个锁孔,把岭南先秦社会的门开出缝,从陶器纹饰的变化里看审美在交流,从石器的组合里看生计的办法,从墓葬的分布里看层级的划分,高铁的轨道压过来,古代的遗迹在地下等着,两套系统叠在一起,被看见的是工程和考古的取舍,往大里去,是多元一体这个框架在运行,离中原远一点的南疆,三千年前火塘边的光点在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