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梳子姐
兰州兰石医院把9月门诊7577人、手术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赫然印成再创佳绩做成红彤彤的喜报,瞬间炸锅。
恭喜谁?恭喜自己。恭喜什么?恭喜病人多、刀口多。
这哪是庆功,分明是把患者的病历号当KPI晒,把生老病死的重量,轻飘飘写成了业绩喜报。
一句话,把白衣的底裤撕了个精光,原来在有些人眼里,患者不是命,是 KPI;手术不是风险,是红包;病床不是床位,是仓位。
![]()
二级医院的“小目标”,撞上了公众的大敏感。要知道,这可是家二甲医院,门口排队的可能是捂着肚子皱眉的大爷,是抱着发烧孩子掉眼泪的母亲,是攥着检查单攥白了指节的老百姓。
对他们来说,门诊量不是数字,是病痛的累积;手术台不是战报,是健康的代价。医院倒好,把这些苦哈哈的民生数据,包装成成绩发朋友圈,难怪网友炸锅:“这是把我们的苦难当勋章?”
医院说系新员工个人行为,甩锅水平堪比二级甲等。这年头,连割韭菜都懒得换把镰刀,直接让新员工背锅,既省成本又涨流量,赢麻了。
![]()
可这解释像杯温吞水——新员工懂不懂事,能掩盖医院宣传体系的失序?用词不当的背后,是整个机构对业绩的畸形认知。
就像那位三甲主任说的,内部比手术量、拼门诊数,本质上是行业竞争的无奈;但对外把痛苦数据当喜报,就是价值观的彻底跑偏。
这些年,医院喜报癖早不是新鲜事。浙江台州中心医院晒过急诊人次突破两百万,深圳二院夸过胸外科手术突破一千台,每次都像往舆论场扔炸弹。
为什么?因为公众怕啊!怕的不是医院努力,是努力错了方向;怕的不是数据增长,是数据背后藏着过度医疗的推手。当门诊量成了功劳簿,手术台成了军令状,谁还敢保证医生不会为了业绩多开检查、多推手术?
更扎心的是,这种数据崇拜早已渗进医疗系统的毛细血管。有医生坦言,内部评优、奖金挂钩都盯着门诊量、手术数。可内部激励一旦越界到对外宣传,就成了公众眼中的逐利宣言。
医院像个纠结的矛盾体,既想用数据证明能力,又怕数据暴露逐利;既想学企业搞KPI,又忘了自己是公益机构。
但矛盾的根源,从来不在能不能晒数据,而在以什么心态晒数据。医疗的本质是救死扶伤,不是开单提成。
真正的佳绩该是患者康复的笑容,是家属致谢的锦旗,是疑难杂症的攻克。就像网友说的:“要是能把今天又有多少位患者康复出院写成喜报,我们举双手赞成!”
兰石医院的喜报风波,撕开了医疗系统价值观错位的口子。当一家医院把患者的病痛量化成业绩,它失去的不只是口碑,更是公众对医疗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比任何门诊量、手术数都金贵。
最后想问:下一次,医院的喜报该写什么?是今天又有多少位患者康复出院,还是我们又少开了多少张不必要的检查单?答案,写在每个患者的病历本里,也写在医院大厅医者仁心的匾额上。
古人挂悬壶济世,今人挂业绩喜报,壶里没药,只剩生意。
医疗一旦把量当勋章,就把人当成了燃料。
今天敢给门诊量贴喜字,明天就敢给太平间刷横幅,热烈祝贺本月再创新高。别笑,真没底线的人,连死亡都能做出 PPT。
一句话:医院不是上市公司,病床不是生产线,把患者当增量,迟早把自己送进 ICU。
医者父母心,别干后妈事。喜报撤了,脑子也该换一换了,先治价值导向的病,再治身体的病。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