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金科之家网)
![]()
过去一年,AI Agent(智能体)项目成为企业追逐的热点,然而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后却发现回报远低于预期。
麦肯锡在2024年对全球50个处于不同阶段的Agentic AI项目进行了深度剖析。这些项目来自金融、医疗、制造、零售等多个行业,技术栈涵盖主流大模型和自主开发框架。
结果令人警醒:超过70%的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其中近40%以彻底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模型不够大、算力不够强,而是工程落地过程中的系统性疏忽。
通过对这些失败案例的交叉分析,麦肯锡提炼出6个关键因素。它们不是技术难题的罗列,而是工程实践中最容易被低估、被跳过、被“等上线再解决”的环节。对于一线AI工程师而言,理解并应对这6点,可能比掌握最新算法更为重要。
![]()
一、重要的不是智能体,而是整体流程
许多企业在部署智能体AI时陷入了一个典型误区:过度关注智能体本身的算法和性能,却忽略了它应该嵌入的业务流程。
常见误区:企业往往集中精力优化智能体的“单点能力”,比如让它更精准地生成文本或更快地处理数据,却很少思考这个智能体应该放在哪个工作流中、解决什么核心痛点。 结果,实验室中表现优异的智能体进入实际业务流程后,常因与现有步骤脱节而变得“中看不中用”。
正确实践:一家替代法律服务提供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正确方法。他们没有直接开发“合同审查智能体”,而是先绘制完整的合同审查工作流,找出瓶颈和易错点,然后设计智能体系统作为律师的辅助伙伴。
智能体提取合同关键条款,自动比对法规并标注风险,同时记录律师的修改,将这些反馈转化为优化自身逻辑的训练数据。
关键启发:智能体的价值不在其本身的“聪明程度”,而在于对工作流效率的重构。一个性能中等但完全适配流程的智能体,远比性能顶尖却脱离实际的智能体更有价值。
![]()
二、智能体不是万能解药
并非所有任务都适合用智能体解决,强行应用只会增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适用性判断:变化少、标准化程度高的工作流程,如投资者开户或监管信息披露,受到严格管控并遵循可预测的逻辑。这种情况下,使用基于非确定性大语言模型的智能体可能弊大于利。
最佳应用场景:智能体真正擅长的是处理变化大、标准化程度低的工作流程。例如,一家金融服务公司部署智能体提取复杂财务信息,大大减少了人工验证需求,简化了工作流程。
这些任务需要信息聚合、交叉验证和合规性分析——正是智能体大显身手的领域。
技术选型思维:优秀的AI工程师会像组建高绩效团队一样评估智能体的角色,询问“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每个潜在的智能体有什么天赋,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目标?”
![]()
三、别制造“AI垃圾”(AI Slop)
在部署AI智能体时,团队最常遇到的陷阱之一是:系统在演示中惊艳全场,但实际用户却被它输出的低质量内容搞得头疼不已。
信任危机:用户很快就会对智能体失去信任,导致采用率极低。自动化带来的任何效率提升,都很容易被信任的丧失和质量的下降所抵消。
智能体作为“新员工”:公司应该像培养员工一样,大力投入智能体的开发。一位企业领导者精辟地指出:“引入一个智能体,更像是招聘一位新员工,而不是部署一套软件。”
智能体应该有明确的岗位职责,需要“入职培训”,并获得持续的反馈,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开发高效的智能体需要利用领域专家的知识来创建评估体系,并将最佳实践以足够精细的粒度固化下来。这种固化过程既是智能体的“培训手册”,也是它的“绩效测试”,确保其表现符合预期。
![]()
四、盯紧每个环节,而不是只看最终结果
如果你在没有充分监控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智能体规模,很可能发生隐秘的灾难。
可观测性的价值:你需要清晰地追踪工作流中的每个环节,这样团队才能及时发现错误,迅速修正逻辑,防止系统彻底崩溃。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跟踪到位,你就能准确找到问题所在,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实践中的监控:一家全球性银行在改造其“了解你的客户”和信贷风险分析流程时,贯彻了这一方法。每当智能体对合规性的建议与人类的判断不符时,团队就会找出逻辑上的差距,优化决策标准,然后重新进行测试。
迭代循环:通过持续监控和改进,他们开发了额外的智能体,确保分析的深度能提供恰当粒度的有用见解,使用的一种方法是连续多次追问智能体“为什么”。
![]()
五、能复用就别重复造轮子
很多公司经常在开发一次性的智能体,浪费大量资源。
模块化思维:聪明的做法是把智能体的功能拆成模块,比如数据导入、信息提取、验证、分析等。这些模块可以在不同的场景反复使用。
复用带来的效率提升:麦肯锡的研究发现,这种复用策略能帮你省掉30%–50%的重复工作,效果绝不是开玩笑。
组件化实践:就像现代软件开发中,开发者越来越多地使用现有服务和组件来组合应用,而不是从零开始构建一切。智能体工程师也应致力于使用预构建的“业务块”——解决实际问题的预构建智能体能力。
![]()
六、人类依然不可或缺,但角色正在改变
智能体擅长解析数据、自动化和规模化执行任务,但人类的价值在于判断力、处理特殊情况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人机协作:未来的竞争并不是“人类 VS 智能体”,而是 “人类 + 智能体”的完美组合。
角色重新定义:随着低代码和无代码AI智能体平台的兴起,智能体开发正在民主化。未来的智能体工程师不一定主要是软件开发人员,而是那些知道如何配置和编排预构建AI组件以解决特定业务工作流程的实施专家。
新兴角色:客户成功经理可能成为出色的智能体工程师,因为他们深入了解客户痛点,可以基于真实反馈快速原型化智能体解决方案并迭代。
![]()
七、总结:迈向成功的AI Agent项目实践
麦肯锡对50个AI智能体项目的分析揭示了一个核心洞察:成功部署智能体绝非易事,但它带来的回报值得企业下苦功。
智能体有望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提升,但实现这一潜力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
思维转变:从关注技术本身转向关注技术如何重构业务流程,从追求万能解药转向明智的技术选型,从一次性解决方案转向可复用的模块化设计,这些都是摆脱智能体失败命运的关键转变。
持续投入:智能体不是一次性的技术项目,而是一个需要持续培训和改进的系统。就像培养一名新员工,你需要为它制定清晰的职责,提供持续的反馈,并创造与人类专家协作的环境。
在智能体的实践道路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先进的技术,而是更明智的应用之道。麦肯锡总结的这六大关键因素,为每一位AI工程师提供了避开常见陷阱、走向成功实践的行动指南。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