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723字,阅读约6分钟 ▼
“混响场”
见共生
![]()
混响场:簇锦街道-社区再叙事
在成都簇锦街道,一场由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设计与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七位应届毕业生策划并实施的展览——“混响场:簇锦街道社区再叙事”,正以持续的艺术实践唤醒社区记忆,重构日常场域的情感联结。
自10月11日于空舟美术馆启幕以来,展览以低碳、零成本、可持续的方式,将公共艺术从“静态陈设”推向“动态参与”,成为川影践行“艺术融入社会”教学理念的生动注脚。

![]()
![]()
《混响场》,空舟美术馆展览现场
“混响场”不仅是声学中多重反射形成的稳定声场,更被引申为艺术与社区在持续交互中产生的深层共鸣。参展的七组作品横跨雕塑、装置、纤维艺术、行为与音乐等多种媒介,与簇锦的历史脉络和当代生活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构筑了一个可听、可感、可参与的“社区声音景观”。这些作品不是封闭完成的展品,而是在居民共创、共感与共构的过程中,持续生长的艺术现场,展现出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对话媒介的生成力量。
PART.01
以艺术为媒,
织就连结之网

![]()
本次展览以一条隐形的时间弧线缓缓铺展,沿着历史的轨迹前行,并在当下的社区生活与想象中延展。
![]()

《簇锦考》,空舟美术馆展览现场,创作者:邓博
《簇锦考》以参与式虚构考古的手法,重现秦汉时期蜀锦贸易的历史想象。项目组织社区青少年在文献检索与手工再造的交错中,学习并模拟考古过程,最终以秦汉画像砖的视觉语言创作出一系列“仿文物”装置。这些“虚构的遗迹”既是对地方历史碎片的召唤,也是一次对记忆真实性的集体思辨,让历史在社区的参与中变得可触可感。
![]()
《田器谜》,儿童工工作坊过程照片,创作者:何媛
![]()
《田器谜》,空舟美术馆展览现场,创作者:何媛
《田器谜》则聚焦于改革开放前的农耕记忆,通过社区募集的传统农具,引导儿童在工作坊中对器物进行绘画再造。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实用农具解构为色彩与图形交织的符号,最终汇聚成一件充满童趣的光影装置。作品不仅是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更在祖孙辈的对话中,成为代际情感传递的独特媒介。
![]()
![]()
《第四把椅子》,空舟美术馆展览现场,创作者:杨白润
当工业化的痕迹浮现,在《第四把椅子》中,簇锦的工业记忆在数字时代被挖掘和塑造。走访各个家具厂之后,作品以家具产业的边角料与废材堆叠出一个“缺席的椅子”。它在视觉上回应了“一把与三把椅子”的经典艺术命题,却将焦点转向簇锦作为家具重镇的历史经验:劳动的痕迹与集体的情感,在废料与残影之间被悄然保存。
![]()
![]()
![]()
《无界》—— 纤维装置艺术创作项目,创作者:张玹
叙事延伸至当下,《无界》以“废弃衣物的再生”为切入点,邀请居民捐赠旧衣并将其转化为创作材料。经过色彩的整理与纤维的交织,柔软而流动的织体逐渐生成一个共生性的装置。在这共同编织的过程中,社区关系被形象化为一种隐喻——在无界的织网中,私人与公共、碎片与整体被重新缝合,勾勒出可共融的社区景观。
PART.02
从行为到梦境,
激活社区微观现场

![]()
![]()
《我在社区找蚂蚁》过程图,创作者:余佳糠
《我在社区找蚂蚁》以看似无意义的“寻找蚂蚁”行为,介入街头巷尾的日常空间。艺术家以这一充满童年记忆的动作为引,撬动社区居民对微观世界的关注,促发偶然的对话与即兴互动。展览中呈现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过程中留下的影像、手绘与物件痕迹,探讨如何以轻盈之力松动日常的惯性,激活临时的、微妙的社区联结。
![]()
![]()
《大梦》,空舟美术馆展览现场,创作者:杨雪婷
《大梦》则将视角转向人类共有的潜意识领域。项目广泛收集社区居民的梦境叙述,并将其转化为绘画、雕塑与文本,共同构筑一座象征性的“梦之塔”。个体的恐惧、渴望与幻想在塔中交织,形成一张超越现实的情感地图。作品提出深刻的社会命题:在当代匿名化的社区中,当私密的个体叙事被共享,能否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开麦!簇锦》,空舟美术馆表演现场,创作者:明思月
作为展览的压轴之作,《开麦!簇锦》让社区“红枫艺术团”的年长成员与年轻的说唱创作者相遇。合唱团所承载的集体旋律记忆,与说唱的即兴表达在同一个舞台碰撞,最终形成一首融合不同时代“青春之声”的原创作品。麦克风在此不仅是表演工具,更是跨代对话的媒介,彰显了社区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开放姿态。
PART.03
艺术作为
公共过程的生成之力

![]()
正如艺术评论家 Rosalyn Deutsche指出的,“公共空间并不是一个为使用者预设的实体,而是通过使用者的实践才逐渐生成。”本次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简单地占据某个物理位置,而是通过持续的公众介入与多感官交织,不断构筑并拓展着一个共享的场域。正是这种生成性,使展览得以超越物理空间和作品最终状态的限制,展现出艺术作为“公共”的另一种可能:七件作品不只是孤立的节点,它们在此汇聚成簇锦的“时间交响”,将历史与记忆、当下日常与潜意识编织,使社区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展现出多重的运动的姿态。
![]()
![]()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以本次展览为契机,持续推进公共艺术在社区营造与城市更新中的实践探索。艺术不再高悬于殿堂,而在街巷中生长;创作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民共谱的合奏。
诚邀您走进空舟美术馆,聆听这场由艺术与社区共同奏响的“混响”,见证公共如何被一次次重新定义,感受一所艺术院校在与社会对话中所践行的教育初心与责任。
![]()
展出场地
![]()
一个融入邻里的艺术空间,从2022年开始运营,致力于将艺术植入日常生活,用创作触动人心,用展览启迪思考。这里不仅是一处欣赏美的所在,更是一座桥梁,联结你我,与生活对话,与艺术同行。空舟美术馆总建筑面积约4000㎡,前身是幼儿园艺术楼,现打造成集艺术与青年社群共创为一体的文创中心。我们希望通过支持青年人群的社会、家庭发展,聚焦青年关注的话题,设计出更多文创作品,丰富社区美术馆的表达,让艺术成为贴近每一位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PAX小组
Public Art X,发轫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依托学校公共艺术教学资源起步,是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艺术实践与研究团体。其核心使命为激活传统事物内在价值、探索当代语境下的多元可能,聚焦文化遗产与公共艺术跨界融合、可持续设计路径、社区本位艺术介入、泛艺术媒介与跨学科方法论创新四大方向,旨在构建传统与当代、个体与社群的深层连接,推动公共艺术成为文化激活与社会赋能的有效途径。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出品 ——
【原创作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资料来源 | 述说空间
图 | 设计与美术学院
编辑 | 邹梅
图片审核 | 赖光玮
复审 | 尹丹
终审 | 余乐
欢迎投稿
cyxctzb2020@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