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发现在生活中,身边的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
总会陷入到一种状态中,
一切看似正常,有工作、有饭吃、有社交,
却总觉得自己和真正的生活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灰蒙蒙的提不起劲。
不想打扮,懒得说话,连朋友圈都懒得发。
说抑郁好像也算不上,但就是没劲,没精神。
就像是自己的生命力在逐渐枯竭。
![]()
这种生命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认为其本质更接近欲望的流动。
很多人觉得有生命力是一种天赋,
但其实,它是一种可观察的心理状态:
有分享欲(想把看到的好东西告诉你)
有打扮欲(愿意花心思让自己好看)
有表达欲(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有探索欲(对世界还保有好奇)
这些欲望本质上是内在驱力的外显。
而驱力的源头,就是欲望,对美、对意义、对连接、对体验的渴望。
弗洛伊德早就说过:本能和欲望是人格的动力源泉。
现代积极心理学也证实:当人对某件事产生心流(flow)或内在动机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带来真实的愉悦与意义感。
反过来看,当一个人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做什么都没意思,
往往是欲望被长期压抑或否定的结果。
02
我们是如何被过度理性杀死的?
问题在于,现代社会的体系太擅长消毒欲望了。
整天搞些画画音乐之类没用的东西,能当饭吃吗?
追星有什么用?不如多刷题考个好学校。
成年后,这套行为逻辑内化到了我们的脑海中,
时间要高效利用;
要学会先苦后甜;
要情绪稳定能抗压;
不能产生价值的兴趣不要有。

然后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就变成了这件事有用吗?对我有提升吗?
如果答案是否,内心给给认定为自己是在浪费时间。
问题就在于,先苦不一定后甜,但是先甜是肯定甜。
压力也不会转成动力,只会转成病历。
有些听起来好像没啥意义的事,
看一朵云发呆、收集奇怪的小石头、写一些不会有人阅读的文字、
反复听一首老歌、养一盆明知会死的多肉。
所以应该珍惜我们身上还有的欲望,
这些事情会让人觉得我还是个有感觉的活人。
03
很多人对欲望会下意识地否定,觉得它是贪婪、是麻烦、是失控。
但心理学中的欲望,更接近对生命的回应能力。
一个还能为晚霞心动的人,
一个还会因为一句歌词流泪的人,
一个愿意为喜欢的角色写同人文的人,
这样的内在世界是活跃的、开放的、有弹性的。
而死气沉沉的状态,往往始于一个微小的放弃,
![]()
算了,反正也没人在意。
别矫情了,成年人哪有那么多情绪。
多大了还这么幼稚,喜欢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每一次被否定,都是对生命力的一次抽离。
欲望是溪流不是洪水猛兽,它需要出口,否则就会干涸。
04
如何重新点燃活人感?可以从一件没用的事开始。
我觉得如果要建议你我立刻找到人生意义,那太沉重了。
不如想一想最近有什么小事,让你觉得啊,还不错?
也许是咖啡拉花好看了一点,
也许是耳机里突然响起一首老歌,
也许是路边的猫多看了你一眼。
然后,放大它,哪怕只坚持5分钟。
生命力并不是靠宏大目标点燃的,是靠无数微小的我愿意积累起来的。
在这个鼓励克制、高效、理性的时代,
敢于喜欢、敢于表达、敢于为没用的事心动,
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我们不是只靠正确活的, 也要靠热爱活着。
所以,如果你心里还藏着一点想做的事,
哪怕它看起来幼稚、浪费、不切实际,只管去做做看吧。
都看到这里了,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心灵避风港传送门
![]()
欢迎登陆春树的安全岛
我是春树,
心理学硕士/前世界500强产品经理/持证心理咨询师。
曾在玻璃幕墙里见证过792次日落,如今想在小岛点亮灯塔。
欢迎来到岛上,与我一同探索。
如果你觉得需要咨询的支持,可以在这些港口停泊:
公众号气象站:春树的安全岛
微信港口: (暗号:浪花)
带上你的故事登岛吧——
[ 今晚岛内温度适宜,适合晾晒发霉的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