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追老剧《叛逆者》,是我喜爱的演员朱一龙演的;
很喜欢这部剧的原因是,朱所饰演的林楠笙,同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然而,我却发现,有的网友认为,剧情中展现的“特工”居然是个恋爱脑,让他们倍感不适,也因此否定了这部剧的价值。
这让我感到迷惑。
在我看来,这只是人性与职业身份之间的张力——特工会对与自己有精神共鸣和共同理想的人有好感,这完全不是恋爱脑;
而是一个健康、稳定、积极的人格最自然的反应,最正常的情感羁绊和最真实的人性。
应该说,特工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他的职业身份特工;
即便是优秀的特工,他也不会是理性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信仰有脆弱的人;
他们有困于自己内心的摇摆和痛苦,也有超越常人的精神重压和追求。
![]()
我想,这或许就是很多人对心理问题,如此漠视的原因吧。
他们不仅漠视,他们更加敌视和仇视。
在某些人的观念里,你只能是个为了工作任务和学业而连夜转动奔波的“机器人”,只能是个为了给一家老小过上普通日子而压抑自我苛待自我的“纸片人”,你不能有情感,更不可以有情绪;
你公开表达自己的愤怒、悲伤、抑郁,那就更不行了。
因为这等于向外界宣告,我是个弱者和懦夫,你们快来欺负我吧。
而弱者和懦夫,是不配存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有人的彷徨、无助、羞愧、恐惧、焦虑,那你就应该少占用稀有的资源,更不应该在社交平台上“矫情”或“大放厥词”。
你看,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
一切都服务于生存,服务于很多人臆想出来的“零和博弈世界”;
如果一个人表现出脆弱,那么你会众叛亲离,会遭到猛烈攻击,会被嘲讽到无地自容。
![]()
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无法实现最基本的尊重和共情;
广泛存在的心理动机是“我之前被这样对待的时候,哪儿像你事儿那么多啊”的故作强大,以及“你是个待解决的麻烦和问题,而非需要安抚和连接的人”的情感隔离防御机制。
很多人自己就已经被生活折磨得精疲力竭了,而遑论用耗尽的电池,去点亮他人了;
更深一层的,是很多人视痛苦为一种“传染源”——任何接近它的人,都会不幸;
一个人的难过,不再是他自己的情感创伤,而被扭曲解读为“祸根”,是会激起自己原本被“按压下去”的痛苦过往;
最可悲的是,受到成功学和优绩主义的影响,人的再正常不过的脆弱、迷茫、抑郁被视为是“负面资产”,是会影响一件事的进度和完美的,所以它们遭到了很多人的蔑视和厌恶。
出于社交的功利性,每个人都想从他人那里得到滋养自己的劳动果实,而非陪着别人一起坠入情绪沼泽,就连一句真诚的宽慰和鼓励,都吝惜给予。
![]()
如此种种,形成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社交闭环——我痛苦的时候没人共情,所以我也守住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不去共情他人,这是我对外界的报复,既然痛苦被视为是可耻的,我就要把刻在自己身上的可耻印记贴在别人那儿,即指责那些表达痛苦和悲伤的人。
说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图文无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