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是纯粹的情感主义,它基于对爱的对象的真实认识和理解

分享至

爱不是纯粹的情感主义,它基于对爱的对象的真实认识和理解。

在关于人类情感的讨论中,爱常被描绘为一种不可言说、无法抗拒的情感洪流。然而,这种将爱纯粹情感化的视角,虽则浪漫,却可能掩盖了其更为复杂深刻的本质。从心理动力学的立场审视,真正的爱并非一种原始冲动的简单表达,而是建立在一种深刻能力之上的建构——即理解与认识所爱对象真实心理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现代心理学语境中,被称为“心智化”。本文旨在通过递进式的推理,探讨心智化能力如何作为真爱的基础,超越原始投射与情感主义,导向一种更为成熟与真实的关系形态。

情感主义的局限性与投射的陷阱

将爱视为纯粹情感的观点,本质上停留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心理动力学理论指出,个体早期的人际关系模式,深受内在客体关系的影响。在婴儿时期,个体尚不具备区分自我与他人、内心幻想与外部现实的能力。他/她会将自己的需求、焦虑和感受投射到照料者身上,并将其内化为内在客体。这种投射-内摄的机制,是早期心理生存的必要策略。

当这种模式被不加反思地带入成年期的爱的关系中,便形成了“情感主义”之爱的心理基础。个体爱上的,往往并非对方真实的存在,而是自身内在客体表象在外部世界的投射。他/渴望的是一个能完美满足自身所有需求、符合自身所有幻想的“理想客体”。这种爱,充满了强烈的占有欲,因为它本质上是在爱着自己的一部分,试图将对方塑造成符合其内心剧本的角色。一旦对方表现出独立的意志、相异的情感或与幻想不符的特质,个体便会体验到巨大的挫折感,关系也随之陷入“控制-反抗”或“理想化-贬低”的动态之中。此时,爱成为一场自恋的独白,而非双人的对话。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