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上为广告信息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在哈喇河镇大黄梨种植基地,600多亩梨园里黄橙橙的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林间采摘分拣,转运板车往来不息,一幅热闹的丰收图景正在铺展。
![]()
马关华正带领群众分拣大黄梨
“每天能摘2万斤,今年总产量预计有600吨,预计产值近800万元。” 哈喇河大黄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关华的话语里满是喜悦。他介绍,自采摘季开启以来,基地每天都有20名村民忙碌在果园中。分拣点上,工人们按照大小、品相将梨子分类打包,一箱箱大黄梨陆续发往全国。
来自天津的采购商吴鹏便是慕名而来的客户之一,“早就听说威宁大黄梨的名气,来了才发现这里生态环境真好,而且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业部认证的绿色产品,这次直接订了30吨。”
![]()
务工群众正在采摘大黄梨
这份“受欢迎”的背后,是威宁大黄梨百年积淀的品质底气。威宁大黄梨以汁多味甜闻名,与莱阳梨、砀山酥梨齐名。近年来,合作社依托高原生态优势,推进标准化种植与绿色认证,让“老果树”结出了“新硕果”,也给村民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
![]()
分拣好准备装车的大黄梨
“我年纪大了,出远门干活也不方便,都是在基地上班,工资80元一天,都是手上活,最适合我们老年人做。”66岁的哈喇河镇马店村村民李二明一边分拣梨子,一边乐呵呵地说。他不仅把自家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还在基地长期务工,像他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马关华介绍,基地涉及200余户农户,除了土地流转的稳定收入,仅采收季40天左右的时间,就能为务工村民发放10多万元工资,让大家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增收。
![]()
板车转运大黄梨
如今,威宁大黄梨早已不止是“好吃的果子”,更成长为一条富民产业链。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出“春赏花、秋摘果、冬品膏”的农旅融合样板,让产业价值不断延伸。谈及未来,马关华说:“要把大黄梨产业做得更大更优,还要把黄梨膏做成精品,让更多人尝到威宁的好味道。”
![]()
成熟的威宁大黄梨
威宁哈喇河大黄梨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让群众稳定增收、生活提质的新故事。
威宁融媒记者 文 旭
见习记者 陈 遥
编辑:马召凤 ▏责编:李云侠 ▏编审:何 欢
终审:赵 杰 ▏监制:马勋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