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璟璟
“35岁门槛”有望真正成为过去式。据报道,近日,上海、山东等多地进一步放宽了考编年龄限制。今年8月,上海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也显示,报考条件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此前,中央机关公务员招录对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年龄放宽至40周岁以下,不少省份在省考中也同步做出调整。(新京报)
取消考公、考编“35岁门槛”,靴子加速落地。这一新变化,前几年其实就初见端倪,而今年则隐隐有推而广之、渐成气候之势。置于当下的舆论场内,打破“35岁门槛”,远不止关乎部分具体参考者的切身利益,更往往被赋予“破除年龄歧视”“推进就业公平”的信号含义。此前,不少市场化岗位的招聘,也有样学样以“35岁”为界线。如今,考公、考编放松年龄线,会否产生正向的传导和示范效应,这是值得观察的,也是令人期待的。
其实,无论是卡年龄、卡学历,还是其他的招聘门槛,从本质上说,都是由三个因素所决定的。也即,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人岗的适配性,以及主观上的偏见。很显然,此前很多单位招聘“35岁以上勿扰”,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还是在于“偏见”。毕竟,并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表明,满了35岁,就不能胜任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35岁,正儿八经“正是拼搏的年纪”,带着一定的工作经验进组,其实对于这个系统来说,是有积极助力的。
当然,硬币的另一面是,取消考公、考编“35岁门槛”后,其实对于35岁以下的群体,是意味着竞争加剧了的。就实现更高水平的“择优录用”来说,这实则是一件好事。只不过,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尽管考公放宽年龄线一事早有酝酿,也有了局地的先行先试,可是“高龄”考公上岸者的案例,却好像鲜有报道——到底是35岁以上的参考者战斗力不行、录取率不高?又或许是,明面上的门槛拆了,而某种隐性的门槛,依旧根深蒂固?
招聘卡年龄,并且年龄线一度越来越前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没道理的事情。在劳动力红利趋弱,而“人才红利”得到空前强化的大背景下,打破“35岁门槛”,是建构人才要素大市场、大流通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要坚决、彻底地推进,而非挤牙膏、象征性地缓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