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深夜,美国参议院以60票赞成、40票反对,通过了《持续拨款与延期法案》,旨在结束已经持续一个多月的政府停摆状态。
但这场程序性投票的表面之下,是一场持续数周的政治暗战。
![]()
要说清楚来龙去脉,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两周前。当时,8名民主党中间派参议员与共和党人开启了一场被外界称为"地下谈判"的密室协商。
据参与谈判的助手透露,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平价医疗法案》的投票时机。
民主党坚持要在12月进行表决,而共和党则希望将此事无限期推迟。谈判一度陷入僵局,甚至出现过共和党首席谈判代表愤然离席的戏剧性场面。
![]()
最终打破僵局的是一项巧妙的妥协方案:将政府资金供应期限设定在2026年1月30日,这个时间点恰好避开了明年中期选举的白热化阶段,给两党都留下了回旋余地。
投票当天的情形更是波折不断。
原本预计能获得61票支持的共和党,因为一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民主党议员临时变卦而险遭滑铁卢。
![]()
据说是因为其所在州的工会组织施加了巨大压力。这个突发状况让共和党领袖惊出一身冷汗,不得不临时做其他议员的工作,才勉强凑齐60票。
但现在庆祝还为时过早,,因为根据美国立法程序,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接下来,参议院还需要进行正式投票,虽然这通常被视为走过场,但任何议员都可以利用议事规则拖延时间。
![]()
然后是众议院这关,那里的政治生态更加复杂。来自极右翼"自由党团"的议员们已经放话,要对该协议提出修正案。
而特朗普总统的态度也颇为微妙,虽然白宫发言人表示总统支持该协议,但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对协议中关于医改法案的条款颇有微词。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预算危机暴露出美国政治制度的深层次问题。
![]()
数据显示,自1976年美国实施现行预算程序以来,联邦政府已经经历了21次停摆,而且停摆持续时间呈现明显延长趋势。
这或许意味着美国的政治极化现象正在加剧,两党制下的妥协空间越来越小。
而这次停摆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发生在后疫情时代的特殊背景下。美国正面临高通胀、供应链紧张等多重挑战,政府停摆的破坏性被放大。
![]()
简单地说,与2018年那次停摆相比,此次停摆波及的范围更广,对经济民生的影响也更深远。
当政治家们在华盛顿的议事厅里争论不休时,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海啸。
政府停摆进入第40天,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了一幅令人揪心的民生画卷。
![]()
全美有73万联邦雇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寻求第二份工作,甚至有人开始在网上变卖家中物品度日。
军队系统的处境同样令人心酸,数据显示,停摆期间,全军有超过120万名现役军人的薪资发放受到影响,这还不包括数十万文职雇员。
低收入群体的困境更为严峻,全美约有4200万低收入者依赖政府的营养补助计划,这些"救命钱"的中断让许多家庭陷入生存危机。
![]()
这场停摆造成的连锁反应远不止于此。
国家公园里垃圾堆积如山,部分景点被迫关闭;机场安检人员短缺导致旅客排起长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管工作放缓,新药审批被迫推迟。
经济学家估算,停摆每天给美国经济造成约20亿美元的损失,这些损失会随着时间推移产生乘数效应。
![]()
政治博弈的背后是深刻的意识形态分歧。
民主党进步派强烈反对这项协议,认为这是在医疗保健问题上的重大退让。加州州长纽森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文,指责这一决定"短视而悲哀"。
与之相对,共和党内部也有强硬派认为妥协过于软弱。
![]()
这种左右夹击的局面,反映出美国政治光谱日益极化的现实。
从历史维度看,这次停摆与以往有着显著不同。
1995-1996年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停摆持续21天,当时就被视为一场重大危机。而如今,停摆时间翻倍却似乎正在成为新常态。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美国政治生态正在发生质变。
![]()
两党将预算作为"人质"进行政治勒索的做法,不仅损害政府效能,更在侵蚀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任。
有观察家指出,两党都在利用预算危机塑造自身形象,争取选民支持。这种将民众生计作为政治筹码的做法,不禁让人质疑现代民主制度的效能。
从社会层面看,停摆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不平等特征高收入群体可以通过储蓄、投资等方式缓冲冲击,而低收入者往往在停摆第一周就会面临生存危机。
![]()
这种不平等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国的社会分裂。圣路易斯联储的研究显示,政府停摆对低收入群体的冲击是高收入群体的三倍以上。
这场持续40天的政治僵局虽然暂时得以缓解,但其揭示的深层问题远未解决。而临时拨款法案就像一剂止痛针,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病根依然存在。
美国政治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党争白热化、治理机制失灵、民生问题被工具化,都在这次危机中暴露无遗。
![]()
从制度层面看,美国预算程序的缺陷是导致停摆频发的重要原因。
现行的《1974年国会预算法案》存在明显的制度漏洞,使得少数议员就能绑架整个预算进程。
特别是"冗长辩论"规则,经常被少数党用来阻挠预算案通过。虽然这次程序性投票突破了这一障碍,但根本性问题依然存在。
![]()
政治生态的恶化更令人忧虑。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美国两党在重大议题上的立场分歧扩大了近三倍。这种极化现象使得达成政治妥协变得越来越困难。
中间派议员的空间被不断压缩,极端声音反而获得更多关注。
这次出面斡旋的8名中间派议员,事后都遭到了各自党派内部不同程度的批评。
![]()
社会影响方面,停摆的伤害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即使政府重新开门,许多联邦机构也需要数周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运转。被推迟的公共服务项目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弥补损失。更重要的是,这种反复的停摆正在消磨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从国际视角看,这场停摆也在侵蚀美国的软实力。
![]()
当美国频频出现政府停摆时,其倡导的治理模式的吸引力难免打折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报告就指出,美国政治的不确定性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风险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停摆可能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
临时拨款法案将下次预算危机的时点设定在2026年1月30日,这个时间点恰好处在总统选举周期的关键阶段。这意味着预算问题很可能与选战深度捆绑,进一步加剧政治动荡。
![]()
有分析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使政府停摆从"异常状态"转变为"新常态"。
而美国这次经历或许能给其他国家带来警示:健全的预算机制、成熟的政治文化、超越党派的治国理念,这些都是确保政府持续运转不可或缺的要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