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微凉,竹篾翻飞,在佛山南海,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即将上演——湖南郴州汝城的“国字号”非遗香火龙要来“踢馆”,准备在佛山的秋色巡游上“亮出绝活”。
在南海西樵的一处制作工坊廊道里,楠竹与稻草的清香弥漫空中,一根根细长篾片精准地固定在长竹竿上——来自郴州汝城的工匠师傅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捆扎制作一条50米超长香火龙,为受邀参加10月18日晚的佛山秋色巡游做准备。
![]()
巧手扎龙,匠心传承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佛山展示汝城香火龙的完整制作过程。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遵循古法。”汝城香火龙传承人李洪发师傅向记者介绍。
他手中的“赵公鞭”正是香火龙的龙骨,以稻草和棕叶手工扎制而成,取名自财神赵公明的铁鞭,寓意驱邪纳福。据介绍,汝城香火龙的制作技艺已有近千年历史,早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场馆另一边,龙头已初具雏形。两位匠人正细心调整龙香的角度,确保香火龙燃起后形态完整连贯。
“一条标准香火龙的诞生,需经过“制鞭、扎龙、插香” 等多个步骤。龙头最考验手艺,从龙角到龙嘴,从龙须到龙眼,都需要靠龙香的一个个‘光点’相连,‘以点成线’勾勒出龙形。”李师傅表示。
![]()
千年传承,源远流长
相传汝城香火龙源于唐高宗弘道年间,是为降伏水患而生。当地百姓采纳风水先生“以火龙降水患”的建议,扎制草龙对着洪水烧化,终使洪水退去。这一别具一格的舞龙形式便自此传承了下来,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祈愿,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
“香火龙在汝城已传承了上千年,是湘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来佛山参展的香火龙长50米、宽3.5米、高4米,龙身将插满6万多支特制龙香,每支可燃烧2小时左右,确保在整个巡游过程中香火不绝。
![]()
龙狮交汇,文化交融
“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汝城是香火龙的故乡,香火龙古朴威仪,醒狮的灵动飘逸,这次两地非遗文化的交流碰撞,必将绽放出绚烂的火花。”活动策划人员表示。
此次汝城带来了上百人的团队,包括舞龙队员、锣鼓伴奏和后勤保障人员。除了主龙队外,还有舞鱼队、球队和牌匾队,将全面展示汝城香火龙文化的丰富内涵。巡游队伍将全程采用传统的舞龙锣鼓现场伴奏,重现原汁原味的汝城香火龙展演。
![]()
非遗新生,薪火相传
“让传统非遗走出去,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展示魅力,继而为文旅宣传做贡献,这是对非遗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形式。”参与此次活动筹备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在匠人们巧手之下,一条栩栩如生的香火龙已初具规模。明日,匠人们将继续完成龙身的最后装饰工作,待巡游开始时,点燃6万支龙香,让香火龙以最震撼的姿态亮相佛山街头。届时,火龙红光流动,香雾弥漫,宛如“火焰精灵”穿梭街巷,把来自湘南千年传承的祝福,呈现在每个观者眼前,既展现“国泰民安”的美好寓意,与佛山秋色“庆丰收、乐升平”主题深度契合,为巡游增添浓郁的非遗交融魅力。
![]()
10月18日晚,这支凝聚着千年匠心的汝城香火巨龙将沿佛山秋色巡游-西樵镇路线的主街道行进舞动,六万多支香火将在夜色中划出流动的光影,宛如一条真正的火龙穿越现代都市,与佛山本地秋色表演队伍共同献上一场文化盛宴,让大湾区市民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轮美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