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0日,参加“墨韵丹心——曾道宗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的部分嘉宾合影
导 言
2025年9月20日上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江门市美术馆、肇庆市美术家协会、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珠海市美术家协会、梅州市美术家协会、肇庆美术馆、珠海市古元美术馆承办,广州市富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罗映球美术馆协办的“墨韵丹心——曾道宗中国画作品展”在江门市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分为“为民造像”、“山水情缘”、“客韵乡情”三个篇章,不仅是对曾道宗先生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梳理,也是“江门艺术季”为市民和游客献上的一场国庆文化盛宴。
![]()
学术分享会现场
墨韵丹青映时代南北交融启新思
——曾道宗艺术成就分享会综述
文字整理/黄伟哲
在艺术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默默耕耘的艺术家,他们以赤诚之心书写时代,用笔墨语言勾勒人生,却因低调内敛而一度被遮蔽光芒。曾道宗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老美术家,为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探讨其创作对当代美术发展的启示,9月20日下午,一场围绕其艺术成就的分享会在江门市美术馆隆重举行。
学术分享会由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博士生导师梁江主持,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原馆长罗一平,梅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志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创意学院院长贺锋林,广东美术馆原副馆长江郁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伟新、洪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喻涛,曾道宗之子曾彤宇,梅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远思,肇庆市文联副主席、肇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罗秋帆,江门市美术馆馆长王畅怀、副馆长潘景全,江门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强稳等嘉宾齐聚一堂,从多个维度剖析曾道宗先生的艺术人生与创作成就,为美术界呈现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学术交流盛宴。
![]()
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博士生导师梁江主持学术分享会
展览背景:发掘被低估的艺术力量
江门市美术馆馆长王畅怀在学术分享会开篇,首先介绍了出席此次分享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并对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现场表示感谢。他提到,此次展览的举办与肇庆市文联副主席、肇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罗秋帆的精心筹备密不可分,同时,曾道宗先生及其家属毫无保留地将30多件精品佳作捐赠给江门市美术馆,极大地丰富了美术馆的收藏体系,为研究和推广曾道宗艺术提供了重要支撑。
![]()
江门市美术馆馆长王畅怀
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指出,广东美术界在过去几十年里,对曾道宗先生的关注和了解存在不足。早年间,他在佛山运营新石湾美术馆时曾与曾道宗先生有过交集,对其作品中蕴含的时代气势留下了初步印象,但直至此次展览筹备期间,看到罗秋帆提供的大量画册与作品资料,才真正意识到这位老艺术家的艺术分量。曾道宗先生从岭南这片美术热土走出,历经从广东到大西北的人生辗转,始终兢兢业业投身艺术创作,却始终保持低调,鲜少参与宣传与活动,这也使得他的艺术成就长期未被充分认知。此次江门市美术馆举办的曾道宗艺术展,不仅在布展上精心投入,更在广东美术界引发广泛关注,成为重新发掘曾道宗艺术价值的重要契机。
广东美术馆原副馆长江郁之则从广东美术发展的历史维度补充道,在前些年举办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由于对广东籍在外工作的艺术家关注不足,曾道宗先生未能被纳入其中,这是一大遗憾。曾道宗先生曾担任青海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在西北美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作品兼具时代特色与艺术深度,理应在广东美术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此次展览和学术分享会的成功举办,正是对这一遗憾的弥补,也是对广东美术资源的进一步梳理与完善。
![]()
广东美术馆原副馆长江郁之
艺术成就:多维度解析创作的独特价值
•主题性创作: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原馆长罗一平将曾道宗先生的主题性创作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提出其历史画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特征。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核心在于叙事,而能否精准捕捉历史事件或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情感、心理与气质,是衡量作品价值的关键。曾道宗先生的历史画创作,摒弃了对时代道具的堆砌,以极简的艺术语言直击核心。例如,他描绘周恩来总理的作品,通过总理微微低头的姿态、深情注视的眼神与略带微笑的嘴唇,将领袖对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与高尚人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表现毛泽东同志的《胜利的路线》中,仅通过人物向前迈步、目光坚定、手势自信的形象,便生动传递出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与革命自信。
![]()
人民的总理——周恩来
罗一平强调,曾道宗先生的主题性创作实现了“摆拍”与“抓拍”的巧妙融合——从创作逻辑上看,历史画场景需经过精心构思,具有“摆拍”的属性,但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将静态的场景转化为富有动态感与生活气息的“抓拍”瞬间,使人物形象摆脱刻板,充满生命力。这种创作能力不仅超越了许多同时期的历史画家,也为当代主题性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相较于过度追求场景氛围、形式创新与笔墨新颖,对人物内在心灵、性格特质的刻画才是作品具有持久感染力的核心。
![]()
胜利的路线
梁江副馆长对此深表认同,他补充道,曾道宗先生主题性作品中的时代气势与情感浓度,是当下艺术家难以复刻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道宗先生以极大的真诚与热情投入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作品中蕴含的对时代的深刻感知与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是脱离了那个时代背景便无法复制的艺术财富。无论是描绘重大历史事件,还是刻画革命领袖形象,他的作品都做到了情感饱满、时代气息鲜明,成为记录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生动艺术档案。
![]()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原馆长罗一平
•人物画创作:人文关怀的深度表达
在人物画领域,多位嘉宾一致认为曾道宗先生的成就尤为突出。罗一平提出,曾道宗先生的人物画创作展现出“跨地域的人物表现心性”。作为从岭南走出、接受广州美术学院学院教育与岭南画派熏陶的艺术家,他在扎根大西北20余年的过程中,将岭南画派精准的人物造型能力与西北地域的人文气质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物画风格。他笔下的少数民族人物,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而是将人物与草原、牦牛等西北元素融为一体,赋予人物“山”一般的厚重感,同时又通过对人物眼神的细腻刻画,传递出灵动的情感与对生活的向往。
![]()
无根草原落尽的歌
例如,在描绘草原人物的作品中,他并未追求新奇的人物造型或动态,而是通过中间人物、犬只与女子的眼神互动,巧妙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憧憬。这种以“人文主义叙事”为核心的创作方式,使得他的人物画超越了地域与题材的局限,能够与观众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正如罗一平所言,当作品中的人物能够与观众“用心交往”时,作品便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喻涛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喻涛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分析,认为曾道宗先生的人物画融合了西方素描的造型优势,在透视关系、人物比例等方面精准严谨,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实现了中西融合的有效探索。他的人物画构图注重氛围感与场景感,能够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同质化与概念化,真正做到了“有血有肉”。
![]()
峡谷奏鸣曲
•山水画创作:南北笔墨的创新融合
尽管多位嘉宾认为曾道宗先生的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但他的山水画创作同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思考与创新价值。罗一平将其山水画的核心价值概括为“南北笔墨融合的可能性”“地理经验的转换性”与“地域性的超越模式”。岭南画派在山水花鸟领域有着深厚的传统与成熟的技法体系,而曾道宗先生在西北生活的20余年里,将西北山水的雄浑博大与岭南山水的灵秀雅致相融合,打破了南北画派的地域界限。
从笔墨语言来看,他的山水画既具有北方山水“碑”一般的雄强厚重——山体造型坚实、气势磅礴,又蕴含着岭南山水的灵动韵致——通过对水、树的细腻描绘,展现出南方山水的湿润气息与生机活力。他画树一笔一划、一丝不苟,画山注重层次与质感,虽未采用文人画中飘逸灵动的线条与复杂的笔墨技巧,却以朴素扎实的笔墨语言营造出博大深远的意境。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基于对南北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地理经验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创新实践。
![]()
鬼斧神工
梁江副馆长以关山月先生为例,说明地域经验对艺术家创作的深刻影响。他指出,曾道宗先生在西北的生活经历已内化为其艺术创作的精神基因,即便回到广东,这种基因依然会在作品中自然流露。无论是描绘江南风景还是西北风光,他的作品始终兼具雄浑与灵秀,实现了对地域局限的超越。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洪夫则从个人感受出发,认为曾道宗先生的山水画虽为“中调”,却以其真挚的情感与扎实的笔墨打动人心,展现出艺术家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对生活的热爱。
![]()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洪夫
•艺术品格:低调为人与高调追求的统一
在探讨曾道宗先生艺术成就的同时,嘉宾们也对其艺术品格给予了高度评价。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洪夫回忆,10年前与曾道宗先生初次见面时,老先生全程平和安静,鲜有言语,却以自身的沉稳与谦逊传递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做人低调”的态度与他“艺术追求高调”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在艺术创作中,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每一幅作品都倾注心血,不存在应酬之作,展现出对艺术的绝对忠诚与敬畏。
![]()
肇庆市文联副主席、肇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罗秋帆
罗秋帆主席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他提到,在拜访曾道宗先生时,老先生虽因身体原因无法下床,却依然思维敏锐,对艺术有着清晰的认知。当提出为其举办展览并捐赠作品时,曾道宗先生与家属给予了充分信任,将作品全权委托处理。这种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与无私奉献精神,不仅体现了老艺术家的高尚品格,也为当代艺术工作者树立了典范。
王永先生则从美术界发展的角度强调,评价一位艺术家不应以其名气大小、影响力强弱为标准,而应聚焦于其艺术本身的价值与品格。曾道宗先生虽低调内敛,远离艺术圈的喧嚣,但其作品中蕴含的艺术水准与人文精神,足以使其成为美术界值得尊敬与学习的榜样。此次展览与学术分享会的举办,正是对“尊重艺术、崇尚品格”这一理念的践行,也为美术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佳苍龙
学术启示:对当代美术发展的多重思考
曾道宗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为当代美术发展提供了诸多重要启示,成为研讨会嘉宾们热议的另一焦点。
•重新审视美术史:发掘“边缘”艺术家的价值
梁江副馆长指出,此次对曾道宗先生艺术的发掘与研究,不仅是对一位老艺术家的重新认知,更是对岭南美术史乃至中国当代美术史的补充与完善。在美术史的书写与研究中,往往存在对“主流”艺术家过度关注,而忽视“边缘”艺术家的现象。这些“边缘”艺术家或许因性格低调、远离中心城市或缺乏宣传推广,其艺术成就长期被遮蔽,但他们的创作同样是时代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信息。
江郁之副馆长也表示,未来美术馆的工作应更加注重对这类“被低估”艺术家的关注与研究,通过展览、收藏、学术研讨等方式,梳理其艺术脉络,挖掘其艺术价值,使美术史的书写更加全面、客观。只有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才能构建起完整的美术史图景,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更丰富的历史借鉴。
![]()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
•地域文化融合:拓展艺术创作的边界
曾道宗先生从岭南到西北的艺术历程,以及其作品中南北笔墨融合的实践,为当代艺术家如何处理地域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罗一平馆长提出,岭南文化本身具有包容开放的海洋文化特质,当代岭南艺术家应跳出地域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吸收不同地域文化的精华,实现艺术语言的创新。曾道宗先生的实践证明,地域文化并非束缚艺术创作的枷锁,而是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共生的资源。
王永先生则从“双向流动”的角度思考,以往美术界更多关注外地艺术家到广东后的风格转变,而曾道宗先生作为广东艺术家走向外地的案例,为研究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他提出,未来可围绕曾道宗先生在岭南与西北不同时期的作品,开展专项研究,分析其艺术观念、笔墨语言的转变过程,探讨地域文化与艺术创作的深层关系,这一课题对当代美术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梅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志祥
•主题性创作:回归人文关怀的核心
在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面临形式化、概念化倾向的背景下,曾道宗先生的主题性作品为创作者提供了重要启示。罗一平馆长强调,主题性创作不应止步于场景的还原与形式的创新,而应回归对人的关注,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特质,以人文关怀赋予作品灵魂。曾道宗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持久的感染力,正是因为他始终将人物的情感、性格、人格置于创作核心,通过细腻的刻画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梁江副馆长也表示,当代艺术家在进行主题性创作时,应学习曾道宗先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态度,以真诚的情感感知时代、理解人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避免闭门造车、脱离现实。只有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艺术创作与人民需求相联系,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时代价值与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伟新
•艺术传承与推广:搭建多元平台助力艺术传播
罗秋帆主席作为策展人,分享了此次展览筹备的经验与未来的规划。他表示,此次曾道宗艺术展仅是一个开始,后续还将在肇庆美术馆、古元美术馆、中国客家博物馆等机构举办巡展,并计划将曾道宗先生的作品除留部分给家属纪念外,全部捐赠给各大公办美术馆,确保这些艺术精品得到妥善保存与长期展示。同时,他呼吁更多艺术工作者关注身边“不为人知却极具实力”的艺术家,通过策展、研究、宣传等方式,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避免优秀艺术资源的埋没。
李伟新教授则从客家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梅州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美术家,如曾道宗先生、罗映球先生等。未来可通过举办客家籍老艺术家作品联展、开展学术研讨等方式,梳理客家美术资源,推动客家文化与美术创作的融合,促进地域美术的交流与发展。
![]()
翠林人家
结语:以艺术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此次曾道宗艺术成就分享会,不仅是对一位老艺术家艺术人生的全面回顾与深度剖析,更是一次对当代美术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曾道宗先生以其低调的为人、高调的艺术追求,用笔墨书写时代、用情感传递温度,为美术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他的创作实现了主题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南北笔墨的融合、中西技法的借鉴,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他的艺术品格则彰显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纯粹热爱与无私奉献,为当代艺术工作者树立了精神榜样。
正如梁江副馆长所言,此次学术分享会与展览的最大意义在于“重新发现曾道宗”,而这一过程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美术史的书写、地域文化的融合、主题性创作的核心价值等重要问题。未来,随着对曾道宗先生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更多“被低估”艺术家的发掘与推广,广东美术乃至中国美术必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繁荣的景象,为新时代艺术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艺术的长河中,每一位真诚的创作者都不应被遗忘。曾道宗先生的艺术之光,经过此次学术分享会的擦拭与传播,必将更加明亮,照亮更多艺术创作者的前行之路,也为当代美术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明:以上文字根据嘉宾发言录音整理而成,未经发言作者审校。
![]()
学术分享会现场
![]()
藏女系列之一
![]()
剪毛图
![]()
神山昆仑通天路
![]()
黄河源流青海来
![]()
南粤雄风二月花
![]()
黄河源流
![]()
藏河牵线
![]()
丰收的日子
![]()
峡江晴岚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