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Nov.10.2001”展览现场,上海ZiWU誌屋
摄影:Ling,图片来源:totalab
当“Z ”世代藏家任翔回望 2001 年——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节点,他以展览“ NOV. 10, 2001 ”构建了一座连接宏观历史与微观个体的思想现场。通过二十余位艺术家展现的“混沌生命力”,展览试图追问:“我们是否 走出了那个时代定义的现实,抑或仍在它的延长线上寻找平衡?”
![]()
作为一名“95后”或“Z世代”,任翔成长于一个从事制造业的家庭中,他近距离见证了全球化贸易对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这种经历培养了他对系统性结构的敏感度。尽管家中无人从事艺术,但母亲一直对文学、电影和艺术充满兴趣,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感知世界的维度,使他始终在宏观叙事与微观体验中保持辩证的思考。
![]()
▲任翔家中随处可见的艺术书籍
任翔也很早认识到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孤立的美学实践,而是与广阔社会现场紧密相连的文化生产。大学时,任翔在美国华盛顿就读国际关系专业。在同为艺术爱好者好友的带领下,他常在周末往返于华盛顿和纽约之间,从美术馆展览开始“入门”,也逐渐开始对纽约的画廊展览感兴趣。这些看展积累,让任翔对艺术生态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发现收藏其实有各式门类,有门槛比较高的蓝筹画廊和艺术家,当然也有入门级的作品,还有专门做装饰性作品的画廊,都让我理解了艺术市场的运作。”
![]()
▲任翔家中的艺术角落
有石佳韵的绘画作品及梁远苇的小型限量装置
有趣的是,尽管任翔并不是艺术专业出身,但是国际关系专业课上的教授常鼓励他们从非艺术的视角解读艺术家的创作——这种跨学科思维,恰恰又与许多当代艺术家的研究和创作方法论不谋而合。
他们曾经从社会运动的角度,分析了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特(Mark Bradford)创作中的黑人议题;也结合了美国示威者烧毁星条旗的新闻,重新回顾了艺术家贾斯帕·琼斯(Jasper Johns)经典的星条旗主题作品。
![]()
▲马克·罗斯科,无题,布面油画,1949年作
古根海姆美术馆藏
当时的课堂上,大家对知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展开讨论,撇开了那些惊人的价格,而是真正关注罗斯科绘画中组合丰富的色彩:“罗斯科的作品中会有很多互相冲突的颜色,但是它们在画面上又非常和谐,我们讨论认为这也是美国社会的一种体现,反映出多元的背景文化是如何相互结合的。我们的教授听完也觉得有意思,因为一般分析罗斯科的文章更注重于他的抽象技法本身,只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分析,才可能产生这样的观察。”
![]()
任翔的艺术收藏实践起始于2019年,他和母亲在西岸艺博会邂逅了美国艺术家玛丽·科斯(Mary Corse)的作品。科斯极简的艺术语言和作品中对于材料、空间、光线折射的把握,击中了任翔的审美直觉,这件作品也标志着其收藏生涯的起点。
![]()
▲任翔收藏的第一件作品
来自艺术家玛丽·科斯
随着对艺术品了解的深入,任翔的收藏逐渐变得更加有意识,从直觉喜好转向了系统建构。在正式邀请策展人加入其阶段性收藏回顾梳理之前,任翔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将收藏脉络归纳为三个主题:“工业浪潮”“都市景观”“全球公民”,并为此撰写了几千字的陈述。
2025年11月10日,一场名为“Nov.10, 2001”的展览在上海ZiWU誌屋开幕,这是任翔第一次以出品人的身份参与展览策划,将2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置于新旧秩序与全球本土性交叠的语境下。
![]()
▲“Nov.10.2001”展览现场,上海ZiWU誌屋
施政,《雾晨》及《雾晨》,2019年
多屏幕影像装置
展览标题取自24年前的重要日期——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会议在那天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议案。当这些思考进入策展人袁佳维与助理策展人盛泺颖的学术视野,个体的收藏逻辑便凝练为“不稳定性”与“世界公民”之间的张力。
策展团队巧妙地以“报纸”为线索串联展览。开端是艺术家刘任的全新委任作品,他从任翔收藏的加入世贸次日出版的报纸出发,借鉴了观念艺术家河原温的“日期画”手法创作了新作,为整个展览奠定了历史与叙事交织的基调。
![]()
▲吴牧寒,《音阶训练》,2022年
鱼线、鱼钩、铝板琴、电机
展览中呈现的作品多交杂着任翔真切的个人记忆。比如,展出的吴牧寒作品《音阶训练》,她来自同样工厂林立的浙江衢州,和任翔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任翔分享道:“在和她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成长环境都有很强的工业性,从小生活的周边就被大量的工厂和小作坊包围,因此,我们都对机械运作的声音、机床的轰鸣感到很熟悉。”
![]()
▲“Nov.10.2001”展览现场,上海ZiWU誌屋
从左至右:吴牧寒,《音阶训练》,2022年,综合装置
王一,《单元2020-13》,2020年,布面丙烯
施政,《停悬于汇集处》,2021年,影像装置
在作品中,琴把在驱动之下机械地敲打着琴键,发出清脆的声响。流水线式的枯燥动作,和铝琴悦耳的声音构成了巧妙的矛盾,在工业部件中投射着个人的记忆。
![]()
▲藏家任翔
作为新一代的艺术推动者,任翔正在完成从传统藏家到综合出品人的身份转型。他敏锐地意识到,当代艺术生态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投入,同时需要能够打破壁垒、促进多元对话的联结者。虽然已在收藏上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任翔在谈到收藏目标时仍然十分谦虚。他希望艺术能成为长期的爱好,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收藏,将艺术家、藏家、研究者和艺术工作者等不同角色串联起来,由此也将身边优秀的艺术家和项目推向更广阔的平台。”
![]()
有人评价说,不同于早期艺术家作品中对于社会和时代的宏观反映,现在的“90后”“00后”艺术家创作的视角比较窄,他们更关注个人的经历。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我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叙事。作为一个青年藏家,如果我去讲述“85新潮”的艺术,我的叙事难免是失真的,因为那个时代背景距离我的成长环境是遥远的。虽然有人会批评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像是在“无病呻吟”,但我认为创作必须和个人经历相关,对于一个成长在物质条件优越环境中的艺术家,他很难在创作中去虚构社会的苦难和矛盾。
![]()
▲“Nov.10.2001”展览现场,上海ZiWU誌屋
中央绘画:宣琛昊,《象等待春天的冰》,2022年,布面油画
这些艺术家亲身经历的体验,在有些上一代人的眼里或许微不足道,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他们最真实的经历。
你一直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和对话,艺术的社交属性是否成为您这一代年轻藏家的鲜明特征?
我认识不少年轻藏家,他们更喜欢自己进行艺术的摸索和钻研。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着如果那些更有声望、拥有重要收藏的前辈藏家都没有站出来分享,自己是不是也不应该主动表达?
![]()
▲“Nov.10.2001”展览现场,上海ZiWU誌屋
近处:张如怡,《弧线—5》,2018年,木板综合材料
张如怡,《弯曲的柱子—2》,2023年,综合雕塑
远处:孙一钿,《斗牛》,2020年,布面丙烯
后来,我觉得这种交流和分享像是阶段性的“答卷”,促使我去梳理自己的收藏脉络。希望让那些我真心欣赏的艺术家被更多人看见。目前无论中外,艺术的核心话语权还是掌控在年长的、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藏家和从业者的手里。因此,年轻一代才更需要有发声的渠道。我们每一次的主动表达,都是在为多元的艺术生态争取新的空间。
在选择合作艺术家时,你倾向于进行直接的交流吗?
我并不强求去认识所有自己喜欢或者收藏的艺术家。我知道有一些藏家会想跟艺术家本人产生联系,以此探究艺术家本人“是否足够真诚”。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想让艺术家本人的因素影响我对其作品的判断。
![]()
▲“Nov.10.2001”展览现场,上海ZiWU誌屋
从左至右:
唐艺窈,《五常国 纽约时报 20250221》,2025年,椰砖油墨
经傲,《干草车》,2023年,综合雕塑
史成栋,《牵手》,2021年,布面油画
白梦帆,《40.6413°N 73.7781°W》,2021年,布面油画
如果有机会,我很乐意认识一些艺术家、愿意跟他们交流。比如,他们能从创作者的视角为我提供策展人与市场都无法给予我的新认知。艺术家们会推荐一些之前我未曾了解过的艺术家,或让我对某位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全新的理解。
有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和欧美“主流”艺术世界产生了脱节,你认为藏家是否还有推动本土艺术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我认为藏家可以说是艺术生态中最为自由的角色,行动几乎不受束缚。这种基于个人意志的选择权,本身并不天然导向某种“义务”。但我可以理解那种观点,因为我们确实看到这几年韩国运作得非常成功。依靠捐赠或强有力的企业收藏,将不少艺术家和策展人推向了国际平台,从而争夺“话语权”,但这是一种难以复制的特例。
![]()
▲“Nov.10.2001”展览现场,上海ZiWU誌屋
再者,从我的国际关系专业背景来分析,在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促成文化交流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因此也不能简单地指望靠捐赠或者收藏就可以争夺“话语权”,更多是全球地缘政治及经济上的竞赛。而我则是尽己所能扮演好一个“联结者”的角色。
本次展览即是一次尝试:作为出品人,我希望能成为一个微小的支点,凝聚起艺术家、策展人与同辈的藏家,共同思考收藏史的构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面对当下因经济周期而造成的全球艺术市场低迷,你认为其中充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低谷有时也不是坏事。在经济利好的时候,人们都忙着赚快钱;经济发展放缓反而让人们思考和梳理什么是有价值的长期投资,什么是真正优质的资产。放在艺术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些虚高或者存在泡沫的作品会在这个时期被清理掉,但有价值的艺术家依然能够获得比较高的估价。
![]()
▲“Nov.10.2001”展览现场,上海ZiWU誌屋
黎佳仪,《失手》,2023年,综合媒介
我认为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我注意到一些藏家正在转向二级市场,因为他觉得这是可以用低价买到好艺术品的好时机。过去,我还是以一级市场的收藏为主,但近期我也更多地关注二级市场。但这个过程也需要放慢速度,因为有些情况是你觉得自己在“抄底”,但可能该艺术家的学术与市场生命已然终结。此时就需要藏家谨慎地判断作品的价值了。
![]()
《收藏/拍卖》杂志公众号独家稿件
作者:骆紫妍
资深写作者、画廊从业者
研究生毕业于纽约大学视觉艺术管理专业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