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雪山下的“垃圾熊”

0
分享至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即便被犬吠和强光包围,趴在垃圾堆上的藏马熊也不会轻易抬头。它的双掌向下刨挖,一次次把嘴探进更深处,直到找出气味最浓的东西,囫囵吞掉。

在青海玉树的部分垃圾填埋场里,这样的场景每晚都在上演。这些垃圾场大多建在离城镇数公里外的高地上,每天的填埋量达到数十吨。因为人少、量大,夜间的垃圾场变成了熊的餐厅。

玉树州治多县牧民才仁也是在那时第一次与熊对视。那双反光的眼睛看不出神采,像“电影里的丧尸”,也像“偷东西被抓现行的老鼠”。他无法相信,这就是奶奶口中“象征着吉祥的动物”。

与漆黑恶臭的垃圾场相比,几公里外的县城正散发出迷人的霓虹灯光。县城中心的上空,被四星级酒店、连锁饮品店和“朗玛厅”(酒吧)等上千家商铺的招牌点亮,外卖员在大街小巷穿梭。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过去一半,在这个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偏远县城中,便捷的生活和丰饶的物质终于变得唾手可得。也正是在这前后,熊开始出现在垃圾场里觅食。

垃圾“指数级”的增长,是这种奇观的主要成因之一,这是牧民和学者的共识。

作为高原最大的捕食者,当熊越来越依赖人类食物和垃圾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青藏高原,一个食物链上层物种的改变,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何种影响?


9月17日16时许拍摄的治多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二号填埋坑。

夜幕下的垃圾场

天快要黑了。

治多县城附近的山脚下,小山似的垃圾堆旁,立着几头牦牛,一会儿嗅嗅散落的残羹剩饭,一会儿舔舔嘴唇。吃饱的流浪狗趴在一旁打哈欠,有的在山间追逐打闹。

等天黑得只能看见远山的轮廓与星星时,远处山上响起一片密集的狂吠,在黑暗中缓缓逼近。与之相伴的,是重物不断砸向地面的“咚——咚——咚——”和尖锐物划过砂石的声响。

一个黑影在垃圾堆前渐渐清晰起来。周围几只半米高的藏獒嗥个不停,身形却还赶不上黑影的一半。在夜空的衬托下,那双耳朵比照片上看起来更大。因为过于强壮,它的肩膀像驼峰般凸起,那是常年在草原刨洞觅食的自然进化结果。

照片登在一块蓝底白字的警示牌上——一张神色茫然的肖像照——它有两只圆润的黑耳朵、空洞的小眼睛和狗一般尖长的嘴筒。牌子竖在215国道边,从治多县城出发,行驶约五公里就能看到。

“填埋场非游乐场,防熊警惕不能忘,内有藏马熊出没!”上面写着。

藏马熊的学名叫西藏棕熊,它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警示牌不远处,就是海拔接近5000米的治多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它坐落在县城西边的一座山包上,正在使用的二期填埋坑靠近山顶,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

垃圾场上空,总飘着一股复合的“香气”,不断引诱藏马熊前来觅食。

晚上8点左右,车灯亮起,正把半个脑袋埋进土里嗅探的熊停住,扭头朝光源望了望,抖抖脖颈上那圈宽厚的白毛后,继续埋头嗅起来。不一会儿,又来了两只。因为太重,它俩一踩上垃圾堆便陷下去,爬得踉踉跄跄。

其中一只翻出了个色拉油桶,坐在地上,用腿箍住,双掌夹住桶口,把嘴使劲往里塞。瓶口太小,只能伸舌头进去舔舐,边舔边转桶。

另外那只刨出一团沾满红油的包装膜,用前掌按在地上,贪婪地撕咬。白色的塑料膜被抻成长条,在它嘴里反复咀嚼,像拉丝的芝士。

最小的那只运气不错,咬开的塑料袋里掉出几张橘皮,被它两口吞进肚里。

半小时内,超过十头熊陆续光顾。其中还有一头母熊,带着两头幼崽。熊们各守一堆垃圾,扒拉开覆盖的沙土,翻出装满垃圾的袋子和纸箱,一一弄烂,把东西全都倒出来。随后,它们趴下身子又闻又舔,圆滚的肚皮在地上蹭来蹭去。

“早就见怪不怪了。”不少本地人曾在近些年,不止一次看到超过20只藏马熊集体来此觅食,“头挨着头,一堆一堆地吃垃圾。”

这个建成超过十年、全县唯一的垃圾填埋场,近年因为每晚造访的熊群,成了“比动物园还刺激”的观熊景点。和本地司机一提看熊,不少人会直接导航去垃圾场。即便未曾亲临,人们也曾在网上刷到别人拍摄的现场视频。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不止一次听到过老师警告,“垃圾场有熊出没。”

一名长期观察三江源地区生态的研究者对此感到担忧:“如果放任熊在垃圾场觅食,熊会改变,有可能导致它们逐渐丧失野外捕食的能力,甚至可能影响到冬眠。”

作为常年在三江源地区观察人熊冲突的学者,这10年来,他几乎在玉树各县的垃圾场里,都见到过熊觅食。过去,熊见到人或车时会立即躲远,现在则视若无睹。“它们似乎习惯了被人观看”。

给熊装上定位颈圈,是研究的关键一环。他通过定位记录发现,熊与人类的活动范围重合度越来越高,一些甚至完全重叠。

城镇化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人不断扩大生活区域,难免会侵占动物的领地。”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牧民从游牧变为半游牧,甚至定居。县城不断扩张,人口快速增加,垃圾随之增多。

“与十多年前相比,治多县城扩大了不止五倍。”他回忆。曾经,各县的垃圾会集中送往玉树市或西宁市的垃圾场处理,但因为垃圾越来越多,运输成本高昂,县城便建起了垃圾场。

牧场与县城

搬来县城十几年后,才仁已无法习惯住在牧区。

尽管老家是距县城最近的牧场之一,相隔不到10公里。但牧场没有香辣可口的川菜、半小时到家的外卖,更没有夜夜笙歌的“朗玛厅”。要不是这两年冬窝子(冬季牧场上的房屋)装了信号放大器,能上网刷手机,他不会在牧场过夜。

他今年23岁,是家里的小儿子,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全家十多口人。从前,一家人挤一间帐篷,随季节变化在冬夏牧场间迁徙。如今,家人几乎都搬进了县城,只有大姐姐夫还住在牧场的冬窝子里。

如果不是为了照看那500多头牦牛——全家的主要生活来源——“谁愿意待在牧场啊。”大姐夫搓搓晒得黑红的脸蛋,低头吸溜起泡面。

方便食品进入治多的历史不过几十年,却正在改变牧民延续上千年的饮食习惯。除了早上仍坚持捏糌粑喝油茶,在其他时候,方便面、可乐等包装食品逐渐占据了牧民的餐桌。

便捷的代价是垃圾增多。学者普遍认为,工业品的进入,改变了当地的生活垃圾的构成。以前当地人吃饭,用的是动物骨骼或外皮制作的器皿,现在改用一次性碗筷。“不用水洗、用完丢了也不可惜。”才仁家几乎每顿都用纸碗盛饭、纸杯接水。

过去,牧民的生活垃圾很少,也没有不可降解物。宰杀的牛羊骨头喂狗,皮毛扔进河里被鱼吃掉。现在,食品包装是所有垃圾里最多的,“十几天就攒下一大袋。”大姐夫每月要专门开车去填埋场倒一次垃圾。他也曾在垃圾场见过觅食的熊群,“熊最喜欢舔这些包装,气味重,还有残渣。”

倒垃圾时,他也会顺路去看看在县城上学的孩子。平时,孩子由住在县里的父母照看,每周回牧场一趟。

子女教育、方便老人看病和挣钱,是牧民搬去县城最主要的原因。才仁的二姐为了抓孩子成绩,十年前在县里的移民小区买了房。三姐夫懂电脑技术,盘下一间主干道上的门面,成为县里最早干广告复印的人。

治多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图上,这里是全国道路和地名最稀疏的区域之一。无论曾经还是现在,初来治多的人大都会感到惊讶。

30年前,一批从西宁出发来此淘金的甘肃商人,在坐过20个小时火车、十几个小时车斗后才抵达县城。当跳下车揉去眼里的沙尘,看见县中心不过十几间土房时,他们惊讶于世间还有如此不毛之地。

如今,人们更多惊讶于这个偏远的高原县城竟已如此现代。2500多家商铺、近10个快递网点和4家外卖平台,让这里的生活节奏与内地已无二致。商店的货架上摆着西班牙大星啤酒,时兴的“冰杯”摆了半个冰柜,每家饭馆都有外卖员进出的身影。

那条曾经全是土房的县中心街道,如今变成百余家店铺林立的商业步行街,附近光超市就开了近30家。路首的蜜雪冰城和幸运咖人气最旺,整日用音响循环播放藏汉双语广告。

然而,冬季零下数十摄氏度的气温,以及走几步路就喘不上气的高原反应,也时刻提醒着初来者,这里也是“全国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本地人早已习惯恶劣的自然环境,但丰饶的现代生活却让他们产生了别的烦恼。相较于扎根本地多年的外卖品牌,才入驻不到一年的美团送单速度还是太慢,“竟然要20多分钟。”才仁常常抱怨。

高原垃圾治理

治多县的早晨,是从垃圾车上循环的《兰花草》旋律开始的。

持续五六年的听觉训练,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听这声音,就该倒垃圾了。”人们走出商铺和家里,拎着垃圾一路小跑。车停下,果皮、剩饭、食品包装袋等垃圾落进车尾的填装器。

司机摁下按钮,刮板滑下,将垃圾铲进箱内压实,再开往下一条街道。

这样的压缩循环操作,每名司机每天要执行数十次。全县6辆载重十到二十余吨的压缩车、9辆载重十吨的摇臂车,一天驶过主干道四五趟,收取沿途2000多家商户及临街居民的生活垃圾。一名垃圾车司务负责人介绍。

在治多,垃圾及其相关事物,或许是除了高山白云和野生动物外最常见的东西。

这里不缺丢垃圾的容器:绿色的是生活垃圾桶,黑色的是餐厨垃圾桶,井盖般的是地埋式垃圾桶。街角巷口,摆着四五方容量的铁皮垃圾箱;路上有数不清的小型环卫车。在街头环顾,总能看到穿橘色制服的环卫工人在捡垃圾。

垃圾治理宣传物料随处可见。车身、墙上印着的“全域无垃圾”,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标语;路口的标牌上,写着“参与垃圾治理,享受健康生活”;小学外墙半人高的照片里,是孩子们在野外捡拾塑料瓶。

当地人对垃圾治理的重视不言而喻。如今,塑料袋在治多几乎绝迹,可降解袋和布袋取而代之,尽管成本要比塑料袋贵两倍。学生要交班费,必须用捡垃圾卖掉的钱。

2025年,治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县在去年投资748万元,购置了137套乡镇垃圾转运配套设备。“巩固提升全域无垃圾、禁塑减废专项行动”,是政府今年的首要任务之一。

不断提升的重视程度背后,是一直在加剧的垃圾增长速度。

上午,当垃圾车驶过聂恰河北岸时,沿途的快递网点前早已排起长队。10年前,网购要一个月后才能送达治多,“现在最晚一个星期,快的只要两三天。”

这两年县城的快递网点,已经从邮政一家,发展到近10家不同的快递公司。“每个网点平均每天来七八百件快递,多的时候上千件。”一家快递网点负责人说。

中午,外卖员迎来送餐高峰。这座高原小城每天产生约2000个订单,隔壁县的年轻人也被吸引来跑外卖。一位骑手回忆,订单几乎全和餐饮相关。县里数不清的餐馆、上百家超市和十多家饮品店,让他每天都有送不完的单。

他仔细算过,“一天至少上千个食品包装经我的手。”

下午,垃圾车陆续开进填埋场。白天的填埋坑,被流浪狗、秃鹫和乌鸦占领。垃圾车背向填埋坑,液压臂“吱吱呀呀”地抬起,接着后盖打开,垃圾被推进坑中。倒完固体垃圾,司机打开污水箱阀门,黑褐色的液体倾泻而出。

秃鹫最先展翅扑去,双爪牢牢扒在垃圾堆顶宣告主权。十余只流浪狗紧随其后,争抢着骨头和剩饭。乌鸦站在防护栏上,不时发出嘶鸣。

腐烂的蛋白质、方便面调料包和辣条的味道席卷着四周的空气。泪腺最先承受不住刺激,“辣眼睛”,一名研究者当场闻过后,觉得“那味道在肺里一整天都散不去”。

走进填埋坑,来到靠近山脊的上风向,熊粪味逐渐变浓。那是糖、谷物和蛋白质共同发酵产生的酸味,闻着像“泡坏的酸菜”。

密集的熊粪和掌印一直向山脊延伸。垃圾场周边的铁丝围栏被扯开一米多的空隙,看起来熊正是从此进出。连接填埋坑的坡地因为被熊踩过太多次,草皮已经褪去,变成土坡,有了台阶的形状。

“已经被熊群踏成一条清晰的兽径了。”近些年,学者周鹏(化名)也曾来到此地田野调查。自2017年以来,他一直在青藏高原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持续关注人熊关系及区域生态安全问题。

填埋坑的白色防渗衬层上,散落着先被熊叼走、后来遗弃的垃圾。有面粉袋、鸡蛋盒,各种零食包装袋,其中辣条和巧克力出现的次数最多。扒开一团熊粪,常能看到辣椒碎、玻璃碴和糖果包装。

这让周鹏感到担忧。近年来,他在对西藏棕熊食性分析时发现,个别西藏棕熊的粪便中出现微塑料,主要来自塑料瓶和编织袋。“长期摄入微塑料,势必会对西藏棕熊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垃圾填埋场的值班记录表显示,八月的一天里,8辆压缩垃圾车共运来36吨生活垃圾。9月17日15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小时内,有13辆垃圾车来倾倒垃圾。除了政府运营的垃圾车,也不乏牧民或商户的私家车。

在国标《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中,有两项规定与觅食的熊群有关。一是应在填埋场附近建设围墙或栅栏等隔离设施;二是每天都要填埋垃圾、覆盖作业面,保证没有垃圾长期暴露在外。

观察过玉树州的几个有熊觅食的垃圾场后,有学者发现,这两项很难达标。一是建造足够高、密、结实的围栏成本不低,二是高原缺土,很难找来足够的沙土每天填埋垃圾。

高原垃圾场想防住不断学习、变化的熊,“几乎是不可能的。”

变化的熊

才仁关于熊的最早记忆,是奶奶口中的神话故事。因为它们能直立行走,在藏地甚至流传着棕熊和人是兄弟的说法。“熊是象征吉祥的动物”,也是不少牧民的共识。

熊伤人是极小概率的事,更别提吃人了。熊是那种“只要不去惹它,它绝不会主动招惹你”的动物。即使在山间意外相遇,它也会立刻逃离,更直接地说,“熊是怕人的动物。”

“可最近10年来,熊越来越不怕人了。”

几乎每天,才仁的姐夫都能看到熊下山转悠。每周至少一晚,他会被熊爪划过铁皮的尖锐声吵醒。

熊砸坏过门、撞烂过柜子、拉掉过抽屉。姐夫索性敞开门,把米面油摆在外面,零食放在桌上,“只要别砸家具,就当是招待它。”还养成进门前先吼两句的习惯,“向它打声招呼,不然迎面撞上就完了。”

研究者对这种大型动物有另外的认识:在青藏高原生态链中,熊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西藏棕熊是高原上的益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食腐,它会分解掉大量动物尸体,防止瘟疫发生。它也在调节高原啮齿类动物的数量,据统计,一只成年西藏棕熊每天要吃掉11~16只鼠类动物,“对草原的保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人类定居点(冬窝子)里囤积食物和生活垃圾的出现,正在改变它们的选择。作为兼具主动捕食与食腐习性的机会主义者,西藏棕熊能够快速利用这一“新型”食源,“捡垃圾比刨坑轻松多了。”周鹏说。

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吴岚发现,熊获得人类食物的利益代价比(食物能量与取食代价的比值)是挖旱獭的70倍以上。熊平均每挖1立方土,才能捕获一只旱獭。

在另一项调查里,研究者对青海省治多县及曲麻莱县的棕熊粪便样品进行食性分析,发现其中27.4%的棕熊粪便样品含有人类的食物。

根据既往的研究,藏马熊可能的数量在5000到6000只。不过牧民的印象里,这两年熊明显变多了,以前最多三只熊同时出现,现在五六只熊一起下山的景象越来越多。熊也变大了,“以前熊是瘦长的,现在肚子圆滚滚。”有学者发现,曾经的熊体重一般不超过90公斤,如今却出现近200公斤的熊。

西藏棕熊的生育模式也出现了变化。通常,西藏棕熊每胎产下1至2只幼崽,但周鹏通过布设的红外相机监测发现,部分棕熊个体每胎竟能产下3只幼崽,这一现象提示它们的生殖行为可能受到环境因素或食源变化的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熊的习性也在发生变化。原本作为独居动物,熊有极强的领地意识。但在垃圾场觅食的熊,同吃一堆垃圾的情况相当常见。作为青藏高原上体形最大的捕食者,“曾经的一方霸主”,现在竟在流浪狗吠叫中,默不作声地埋头翻垃圾。才仁有些难过。

熊出没的时间也变得难以预料。草山的熊习惯在白天刨洞捕食,但垃圾场的熊则习惯晚上觅食。垃圾填埋场附近的不少居民表示,曾在年底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夜里,见到过成群的棕熊来垃圾场觅食。

通常,成年藏马熊的年活动范围约七千平方公里,日活动范围达十余平方公里。“如果它意识到垃圾场有稳定食源,日活动范围可能缩小至两三平方公里。”周鹏表示。

事实上,有学者已经发现,相比草山上的熊,垃圾场附近熊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上百倍,“就只在垃圾场周围转。”

“虽然造成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垃圾场只是其一。可依然令人担忧。”这位学者担心,熊因为越来越依靠垃圾,逐渐丧失野外捕食的能力。

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正在真实发生。一位长期在三江源地区从事生态环保工作的公益机构负责人表示,母熊带幼熊来垃圾场觅食的现象,正在不断增多。因为通往垃圾场的山路陡峭,母熊甚至会教小熊如何下山更快。

而才仁姐夫和不少牧民发现,小时候经常见到熊在草山上刨坑,叼走土拨鼠的场景。可现在,土拨鼠的残骸、熊脚印、刨过的坑和熊粪都越来越少了。“是不是熊都去垃圾场了?”他们猜测。

无论如何,熊不再是以前那个值得尊敬的动物。频繁地造访和伤害,让人们开始认为它是“小偷”“祸害”。即便是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不止一次听老师讲起熊闯户伤人的事。

“如果看到它,我一定要打跑它。”一个7岁男孩挥了挥胳膊。

平衡

看到卧室被熊扒开的窟窿后,才仁从网上买了电围栏,装在老家周围。220伏的电压,“不致死,但能让它长点教训。”

这也是玉树州部分县镇垃圾场采用的防熊措施。有志愿者曾看到,熊尝试低头钻过电围栏时,遭到电击,但立刻往前一蹿,最终还是闯进垃圾场。他担心熊会快速学习,进化出躲避电围栏的技能。

此外,电围栏本身高昂的安装维护成本,也是大部分垃圾场和牧民无法承受的。

有学者和公益机构负责人谈到,从生态环保的角度看,“垃圾熊”现象是当地垃圾治理问题的集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理查德·哈里斯来中国西部从事野生动物研究时就提示,在人熊长期共存的地区,熊和人类靠得太近,“危险地占据同一生态位,而且哪个都不愿意轻易放弃。”因此相较于保护棕熊,更应重视协调人熊冲突。

近40年过去,这一描述依然适用于今天的青藏高原。县城不断扩张、牦牛还要吃草,熊的活动区域不可避免地与人类发生重叠。

牧民的担忧更加长远。当垃圾场的熊越来越多时,草场上的鼠兔也激增了。

才仁家的夏牧场上,数百平方米的草场布满密密麻麻的鼠兔洞,原本没过小腿的草毡已经褪去,只有一层贴着地皮的发硬的植物,“等天一冷,风一吹,这些也都刮没了。以后不会再长草,牦牛吃什么呢?”

熊都跑去吃人的食物和垃圾,就没有熊会来吃鼠兔和土拨鼠了。牧民觉得这不是臆测,小时候他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熊在草山上刨坑,“脑袋伸进洞里,一下叼出只土拨鼠。”但现在,在几百平方米的草地上,一个月也难发现一个熊刨下的坑。

周鹏在和牧民的访谈中也多次听到这一情况。他认为,如果熊长期依赖人类食物和垃圾,对啮齿类种群的生态调节作用可能减弱,从而导致啮齿类动物数量增加,进而对草场结构和植被覆盖造成负面影响。在青藏高原以群落结构相对单一、物种丰度较低的生态系统中,这种干扰可能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功能完整性。

尽管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种简单的因果关联,但也不得不承认,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青藏高原上,这个青藏高原最大的捕食者一旦改变习性,将会对生态链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

眼下,治多县城里,垃圾车的《兰花草》依旧每天在晨雾中响起,那道防熊的警示牌也依然立在国道旁。到了晚上,熊群又准时出现。熊在垃圾场里翻找的,是它们的当下,而鼠兔在草场上啃噬的,可能是人与万物共同的未来。


9月21日21时许,多头藏马熊进入治多县生活垃圾填埋场觅食。 摄影/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才仁家的冬牧场上,一处草场遍布鼠兔和旱獭挖出的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广西贺州通报:一辆客车因操作不当碰撞中心护栏致车辆侧翻,3人死亡、1人受伤

广西贺州通报:一辆客车因操作不当碰撞中心护栏致车辆侧翻,3人死亡、1人受伤

极目新闻
2025-11-16 21:56:41
倒闭14万家!曾年赚22亿的奶茶之王,加盟商怒挂条幅:血本无归!

倒闭14万家!曾年赚22亿的奶茶之王,加盟商怒挂条幅:血本无归!

青眼财经
2025-11-13 23:02:27
知名平台突然爆雷,原办公地9月时已人去屋空!消费者慌了:要么退款,要么发货

知名平台突然爆雷,原办公地9月时已人去屋空!消费者慌了:要么退款,要么发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5 00:34:03
不怪郭富城忍不住跟她合照,作为一个女人,我都心动不已

不怪郭富城忍不住跟她合照,作为一个女人,我都心动不已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10-27 11:08:15
男子花3000买显卡,全程录视频,却只收到两本书,店家回应亮了

男子花3000买显卡,全程录视频,却只收到两本书,店家回应亮了

揽星河的笔记
2025-11-14 17:06:16
伟大的10-5!塞尔比夺冠名利双收,创造3纪录,140万奖金到手!

伟大的10-5!塞尔比夺冠名利双收,创造3纪录,140万奖金到手!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17 05:53:39
高市还在搞事?日本同时被四国痛批,一盟友划清界限!

高市还在搞事?日本同时被四国痛批,一盟友划清界限!

国是直通车
2025-11-15 11:10:05
狗主人踹门被反杀后续:穷人活该?事后不敢回家 案外人集体照曝光

狗主人踹门被反杀后续:穷人活该?事后不敢回家 案外人集体照曝光

爱下厨的阿酾
2025-11-15 00:54:33
安德玛为何宁愿多花9500万,也要终止与库里12年的合作?

安德玛为何宁愿多花9500万,也要终止与库里12年的合作?

体育产业独立评论
2025-11-14 22:24:08
我朋友去看了赵露思演唱会,回来整个人都还没缓过神

我朋友去看了赵露思演唱会,回来整个人都还没缓过神

小光侃娱乐
2025-11-16 13:30:03
魏建军:炒作电动车的资本已经走了

魏建军:炒作电动车的资本已经走了

大象新闻
2025-11-15 09:30:21
网友称乘客在火车内吸烟乘务员未阻止,12306:普速列车车厢连接处设有烟灰缸,允许吸烟

网友称乘客在火车内吸烟乘务员未阻止,12306:普速列车车厢连接处设有烟灰缸,允许吸烟

极目新闻
2025-11-16 15:24:27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城市极端缺水会发生什么?德黑兰给出答案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城市极端缺水会发生什么?德黑兰给出答案

全城探秘
2025-11-15 16:20:03
异性之间,发现一个规律,男人长期对一个女人有感觉,无条件宠你,无非三种可能

异性之间,发现一个规律,男人长期对一个女人有感觉,无条件宠你,无非三种可能

LULU生活家
2025-11-15 17:52:52
小米这月崩了!股价狂跌2800亿,多起事故发酵,雷军深陷信任危机

小米这月崩了!股价狂跌2800亿,多起事故发酵,雷军深陷信任危机

热风追逐者
2025-11-17 01:20:03
又暴雷!48小时卷走129亿,200万会员血本无归,“传销巨头”凉了

又暴雷!48小时卷走129亿,200万会员血本无归,“传销巨头”凉了

墨印斋
2025-11-11 16:31:34
文玩圈“禁忌”:真话一说,商家慌了、玩家怒了?

文玩圈“禁忌”:真话一说,商家慌了、玩家怒了?

鸿璐宣
2025-11-16 06:15:03
孙颖莎:输掉比赛肯定多少有点失落,但我觉得也很正常

孙颖莎:输掉比赛肯定多少有点失落,但我觉得也很正常

懂球帝
2025-11-17 00:27:37
周杰伦暗巷操新欢,林允为满足周星驰停经,港媒的嘴是真敢说啊

周杰伦暗巷操新欢,林允为满足周星驰停经,港媒的嘴是真敢说啊

娱乐官已上任
2025-11-14 08:28:07
我每月补贴弟弟8000块,妻子忍无可忍与我离了婚,刚出民政局...

我每月补贴弟弟8000块,妻子忍无可忍与我离了婚,刚出民政局...

荷兰豆爱健康
2025-11-17 01:39:26
2025-11-17 07:59:00
新浪财经 incentive-icons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
1395733文章数 45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5名中国游客在巴厘岛车祸死亡 伤者:司机一点伤没有

头条要闻

5名中国游客在巴厘岛车祸死亡 伤者:司机一点伤没有

体育要闻

最佳新秀候选!2028美国男篮有他一个位置

娱乐要闻

CEO爆料肖战《藏海传》狂赚几十亿!

财经要闻

房源暗中调价 央企举报广州国资房企

科技要闻

营销话术反噬信任,雷军不该只是一怒了之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房产
家居
旅游
教育
时尚

房产要闻

首开狂卖6.68亿!海口这个顶级教育红盘,引爆海口楼市!

家居要闻

现代简逸 寻找生活的光

旅游要闻

小心套路!商家包装的“快通”不是景区的“快速通道”

教育要闻

官宣!南京又多一所附属中学!

秋天怎么穿出时尚感?避开老气的着装方式,美得自然又大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