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很大的新闻热点,在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失控后起火,很多人施救,但车门打不开,砸都砸不开,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驾驶员就地火化。
![]()
图片
首先,要表扬的就是这群四川人,面对熊熊烈火,面对爆炸的风险,他们还在努力救人,砸得拳头流血。却打不开车门,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消逝于眼前。
![]()
图片
其次,我看了通报,说经检测驾驶员酒后驾驶。也不知道都烧成那样了,怎么检测的。不过即便是驾驶员酒后驾车,这也不是打不开车门的理由。
现在很多电池车喜欢搞隐藏式门把手,有时候打网约车打到新出的电池车,坐进去都不知道门把手怎么开。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流行隐藏式门把手,能节约多少风阻?车辆断电就打不开车门,很容易造成悲剧。风阻减少,风险却增加了。
在今年上半年,也发生过一起一样的车祸,三个女生被烧死,也是打不开车门。
最后,我再讲一下我之前的观点:在涉及到人身安全的领域,不要去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科技可以冒险,但生命不能。
新的技术的确诱人,但需要很多时间才能完善,汽车如此,疫苗也如此。
很多人能想得通,几个月就造出来的疫苗可能会有问题,却想不明白,短时间内造出的汽车的问题。
就像燃油车发展一百多年,其设计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现在很多电池车。企业才多少年,做车才多少年,就能把那也隐藏的问题全部解决吗?
说白了燃油车的完善,也是经历了那个阶段,现在的安全性才达到这个效果。
有人说电池车是趋势,是的,这个没错。但从零到一送容易,从一到一百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时间和人命的堆积。新车出来,让发烧友先去尝鲜。
而很多电池车,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很多问题工程师估计都没想到过。
更讽刺的是,很多电池车发生车祸了,第一想到的是盖车抠车标。
有的车出事后,先灭的是火,有的车出事后先灭舆论的火。
有的企业最忙的不是研发部,最忙的却是法务部。比如这次车祸,很多人写了,我看很多作者都被投诉了。
作为消费者,首先要避开的就是那些法务强大的公司。
看了这么多相关的新闻,是不是觉得户子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真正负责人的企业,应该直面问题,而不是擅长营销与打官司。
也许他们擅长打官司,但未必擅长保命。
所以,在买车之前,不妨多问一下“如果真的发生意外,这辆车,能不能救我一命?”
科技的尽头,不该是营销与维权,而是安全和良知。
全文完
请关注点赞转发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