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主流品种的养殖中,益生菌曾是水质调控与病害预防的“明星工具”——它能分解残饵、粪便等有机物,降低氨氮(NH₃)、硫化氢(H₂S)等有毒气体浓度,还能通过占据生态位抑制弧菌等有害菌,间接提升对虾免疫力。
![]()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虾农反映:“刚开始用效果明显,用着用着就不管用了”,甚至出现“补了益生菌,水质还是差、虾还是发病”的情况。渔业专家通过大量塘口调研发现,这一现象并非益生菌本身“失效”,而是由四大关键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且每一个因素都指向养殖环节的细节漏洞。
一、产品质量:活菌活性的“隐形杀手”
益生菌的核心价值在于活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但从生产到池塘投放的全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其“未战先衰”。许多虾农忽视了“益生菌是活的生物制剂”这一本质,误将其等同于普通化肥、渔药,最终陷入“批次效果不稳定”的困境。
深层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
1、生产与运输的“活性损耗”:优质益生菌需经过严格的发酵工艺控制(如温度、溶氧量、碳氮比),才能保证活菌密度达标(国标要求水产用益生菌活菌数≥10⁸CFU/g)。但部分小厂为降低成本,简化发酵流程,甚至用“死菌粉”冒充活菌;即便生产合格,运输过程中若脱离冷链(如夏季高温暴晒、冬季低温冻害),活菌数每天可下降10%-30%,到达虾农手中时已“名存实亡”。
2、储存条件的“致命误区”:多数虾农习惯将益生菌随意堆放在仓库角落,忽视“避光、低温、密封”要求。以芽孢杆菌为例,在30℃以上的开放环境中储存1个月,活菌率可从90%降至不足20%;而光合细菌若长期暴露在强光下,会因过度光合作用耗尽能量而死亡。
3、进口产品的“水土不服”:不少进口益生菌的菌株筛选自欧美淡水或高纬度海域,未经过本地池塘(如华南地区咸淡水、高温高盐环境)的适应性测试。调研显示,这类产品在本地池塘的定植率比本土化筛选菌株低30%-50%,初期可能因“新鲜效应”有一定效果,连续使用后便因无法适应环境而被自然淘汰。
二、池塘环境:益生菌的“生存战场”失衡
益生菌并非“万能药”,它的活性依赖稳定的池塘微生态环境——就像作物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才能生长,益生菌也需要“舒适”的生存条件。但实际养殖中,池塘环境的剧烈波动,往往让益生菌“有劲使不出”,甚至被有害菌“反杀”。
![]()
关键环境失衡点集中在三方面:
1、基础水质参数“越界”:益生菌发挥作用的理想环境为:溶解氧≥5mg/L、pH值7.8-8.5、盐度波动≤5‰、有机物含量≤20mg/L。但雨季时,雨水冲刷会携带外源污染物(如农田化肥、生活污水),导致pH值骤降至7.0以下(酸性环境抑制芽孢杆菌活性),同时稀释水体盐度,让适应高盐的益生菌难以存活;而养殖后期(尤其是高密度池塘),残饵、粪便积累量可达初期的5-8倍,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会大量消耗氧气,导致溶解氧常低于3mg/L,此时有害菌(如弧菌)反而能在低氧环境中快速繁殖,益生菌因“缺氧”失去竞争力。
2、有毒物质的“毒性压制”:当池塘氨氮超过0.5mg/L、硫化氢超过0.1mg/L时,不仅对虾会中毒,益生菌的代谢功能也会被抑制。例如,高浓度氨氮会破坏益生菌的细胞膜,导致其无法吸收营养;而硫化氢会与益生菌体内的酶结合,阻断能量代谢,最终导致活菌死亡。许多虾农在水质已恶化时才补益生菌,相当于“让益生菌在毒水中作战”,自然看不到效果。
3、环境压力的“连锁反应”:夏季高温(水温超过32℃)会加速益生菌的代谢,使其提前进入衰亡期;而池塘中藻类大量死亡(“倒藻”)后,会释放藻毒素,进一步毒害益生菌。这些环境压力叠加,会让益生菌的“存活窗口期”从正常的7-10天缩短至3-5天,即便定期补充,也难以形成稳定的菌群优势。
三、微生物组:从“生态平衡”到“单一依赖”的危机
健康的虾塘水体中,存在数百种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它们相互竞争、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微生物群落——就像一片森林,有高大的树木,也有低矮的灌木、草本,共同维持生态稳定。但长期、单一使用益生菌,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池塘微生物组“被装瓶”,反而失去自我调节能力。
![]()
核心问题体现在两个层面:
1、单一菌株的“生态位垄断”:连续使用同一种益生菌(如长期用芽孢杆菌分解有机物),会导致该菌株在水体中占据主导地位,挤压本地有益菌(如乳酸菌、光合细菌)的生存空间,造成菌群多样性下降。当环境变化时(如水温骤降),单一菌株的抗逆性不足,整个微生物群落容易“崩溃”;而本地菌因长期竞争劣势,无法及时恢复,此时有害菌便会趁虚而入。
2、消毒与抗生素的“双重打击”:许多虾农在虾发病后,会先用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或强力消毒(如臭氧、紫外线)处理池塘,这些措施不仅能杀灭有害菌,也会“无差别”杀灭益生菌,导致池塘出现“生物真空”。消毒后若直接补充益生菌,由于水体中缺乏有益菌的“协同作用”(如某些本地菌能分泌促进益生菌定植的物质),益生菌难以在水体中定殖,反而让耐药性强的有害菌先一步繁殖,形成“越消毒越糟”的恶性循环。
四、养殖认知:从“预防工具”到“救命稻草”的期望错位
益生菌的核心定位是“预防型水质调节剂”,而非“治疗型渔药”,但许多虾农的使用逻辑却完全颠倒,最终因“期望过高”而判定其“失效”。这种认知误区,是导致益生菌效果下降的重要人为因素。
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
1、使用时机的“本末倒置”:多数虾农在池塘水质恶化(如水体发臭、氨氮超标)或对虾出现病害(如偷死、红体)后,才紧急补充益生菌,期望它能“力挽狂澜”。但此时池塘中有害菌浓度已远超益生菌,且毒素积累量超过益生菌的分解能力,益生菌根本无法对抗;相反,若在投苗前(用益生菌“养水”,建立生物膜)、投苗后(每周定期补充,维持菌群平衡)使用,能提前占据生态位,从源头预防问题。调研显示,定期预防使用的池塘,病害发生率比“应急使用”的池塘低40%-60%。
2、使用方式的“单打独斗”:部分虾农认为“补了益生菌就不用管其他”,忽视了益生菌与环境管理的配合。例如,补充益生菌的同时不增氧,导致益生菌因缺氧无法活性;或不控制投饵量,残饵持续积累,超过益生菌的分解能力,最终水质仍会恶化。实际上,益生菌需要“协同作战”——补菌时配合增氧(保证溶解氧≥5mg/L)、定期换水(每月换水量20%-30%)、控制投饵(以对虾摄食后1小时内吃完为宜),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3、养殖阶段的“需求错配”:不同养殖阶段,池塘对益生菌的需求不同:投苗初期需用“定植能力强”的菌株(如地衣芽孢杆菌),帮助建立水体微生态;中期需用“分解能力强”的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残饵和粪便;后期需用“抑制有害菌”的菌株(如乳酸菌、丁酸梭菌),预防弧菌爆发。若全程使用同一种益生菌,会因“功能不匹配”导致效果下降。
五、破解益生菌“失效”:四大科学使用策略
要让益生菌重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针对性解决上述问题,形成“选品-环境-菌群-使用”的闭环管理:
1、选品:优先本土化、高活性产品:选择经过本地池塘测试的产品(可咨询当地渔技站或有经验的虾农),购买时查看活菌数标识(≥10⁸CFU/g),并通过“看、闻、试”简单判断:优质益生菌粉末均匀,无异味;溶于水后有轻微浑浊(死菌粉多为清澈),静置后有少量沉淀(活菌聚集)。
2、环境:打造益生菌“宜居空间”:定期监测水质(每周测溶解氧、pH、氨氮、硫化氢),雨季及时泼洒生石灰(每亩5-10kg)稳定pH;养殖后期加装增氧机(如叶轮式+纳米管,保证每亩增氧功率≥1.5kW),避免低氧;有机物过多时,先换水1/3,再补充益生菌。
3、菌群:维持多样性,避免“单一依赖”:每2-3周轮换不同功能的益生菌(如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避免单一菌株垄断;消毒或使用抗生素后,先泼洒“生物激活剂”(如红糖、氨基酸肥),72小时后再补益生菌,帮助益生菌定殖。
4. 使用:坚持“预防为主,协同配合”:投苗前3-5天,每亩用益生菌500-1000g+红糖2kg活化后全池泼洒,“养水”;投苗后每周补充1次益生菌(每亩300-500g),配合增氧;病害高发期(如高温、雨季),可增加至每周2次,同时减少投饵量10%-20%。
总之,虾塘益生菌“失效”并非产品本身问题,而是养殖环节中“质量把控不到位、环境管理失衡、菌群平衡破坏、使用认知偏差”共同导致的结果。只有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理”,让益生菌与池塘环境、养殖操作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发挥其水质调控与病害预防的价值,为对虾养殖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