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2026年国考”)公告正式发布。一年一度的国考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其中关于报考年龄上有了变化,报考者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到38岁;应届硕士、博士,从40岁提高到43岁。这是一个信号,预计后续各省市公考,都会参照此规则。
![]()
看似只是三年的小小调整,却让很多人心头一震。
众所周知,35岁是一个敏感的年龄。职场上存在着一种无声的歧视,过了35岁,再想主动求职,比较大概率会被屏蔽。35岁之后,本该是“职场黄金期”,可现实却是:你一旦过了35,仿佛职场的门随时会关上。
这时候,一句“放宽到38岁”,就像给那些被“优化”过、被裁员、被生活碾过的人,一丝喘息的空间。
朋友圈里不少人转发:“终于给我们这届老打工人留了条生路。”但转念一想,又有人叹气:“机会是多了,可竞争更狠了。”
![]()
![]()
因为——今年的国考名额其实在减少。2024年招录3.97万人,2025年只剩3.81万人。放宽年龄的背后,不是放水,而是加压,门更大,但能进的人更少。
看看这些冷冰冰的录取率数据贵州1.5%,云南1.82%,福建1.89%,陕西2.13%,江苏2.28%,浙江2.5%,山东2.64%...
![]()
这意味着,每100个报考人员里,98个、99个都要陪跑。更夸张的是,热门岗位动辄1000:1,一张卷子,决定几百个家庭的命运。
考上公务员,已经不只是职业选择,而是一种家庭战略。
对父母而言,孩子上岸,是体面的保障;对年轻人而言,上岸,是生活的退路。有人调侃:“国考不是考试,是选拔幸存者。”听起来刺耳,却残酷地真实。
很多人不知道,同样身处东亚文化圈,日本的公务员考试画风和我们截然不同。
日本导演竹内亮曾分享过一个数据:2025年,日本公务员报考人数2.5万人,录取8800人,竞争比例仅2.9:1——每三个人报考,就有一个能录取。
部分岗位甚至“招不满”,日本政府不得不向外国人开放公务员岗位来填补空缺。同样的东亚教育、同样的勤奋刻苦,为什么中国人拼命考,日本人却懒得考?
一句话:我们在找确定性,他们在找自由。
在日本,公务员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平平,民众普遍认为他们是“纳税人养着的”。
公务员干得多,容易被骂;干得稳,容易被说“不思进取”。这份工作稳定,却缺乏成就感,年轻人更愿意进企业、创业、追求自我价值。
他们之所以不考,是因为社会本身稳定,他们有底气去冒险。日本社会的规则透明、房价合理、失业保障体系完善——即便没进体制,也能活得体面。
而在中国,这一切都不同。
房价高、教育贵、私企不稳、内卷成常态,年轻人不是不想冒险,而是承担不起失败的代价。考公,不只是为了编制,更是一种抵御不确定的方式。
国考,不只是一次考试,它是一代人的集体避险。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