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岁的小悦是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日常久坐办公,常加班、宅家追剧,还偏爱辛辣火锅与冰饮。半年前,她发现如厕后纸巾有淡红痕迹,误以为是 “上火”,仅靠多喝水缓解,未就医检查。直到上个月,排便后突然大量出血,伴随肛门坠胀与异物摩擦感,她才就诊,被诊断为混合痔,且因拖延已出现轻度脱垂。小悦很疑惑:自己注重卫生,为何会得痔疮?
![]()
为啥生活习惯尚可,也会患上痔疮?
我国痔疮发病率达 59.1%,每 10 人近 6 人受其扰,20-40 岁中青年占比超 60%。多数人以为痔疮只与 “不卫生” 有关,实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痔疮,实则为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所形成的静脉团。其诱因主要有二:一是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二是和身体机能紧密相联。其中,久坐久站是最常见诱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盆腔血流缓慢、静脉丛回流受阻,办公室职员、司机等职业人群患病概率比普通人高 30%。
此外,这些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吃辛辣刺激食物、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减缓肠道蠕动,排便需过度用力,压迫静脉丛;排便习惯不良,如厕时玩手机导致时间超 5 分钟,会让肛管静脉持续充血。腹压长期升高,怀孕女性、肥胖者、长期便秘或腹泻人群,静脉丛压力会升高;年龄与生理因素,40 岁后肛门周围肌肉韧带松弛,静脉丛支撑力下降,发病率明显上升。
![]()
身体若有 3 种异常,警惕痔疮已来临
很多人把痔疮症状当 “小毛病”,直到疼痛或出血加重才重视。其实痔疮来临前,身体会有明显信号,这 3 种异常需及时留意:
排便时出血:这是痔疮典型早期症状,多表现为便后纸巾带血或大便表面附血,严重时点滴出血,且一般无疼痛(与肛裂区分)。多数人会误判为 “上火”,但若每周出血超 2 次,可能是内痔所致,长期忽视易引发贫血。
肛门有异物感或坠胀感:痔疮发展到一定阶段,内痔可能脱出肛门(早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推回),或外痔形成皮赘,会让人感觉肛门有异物摩擦,坐下、走路时更明显。同时静脉丛充血会导致肛门坠胀,总觉 “排便不尽”,影响生活。
肛门疼痛或瘙痒:外痔若血栓或发炎,会引发明显疼痛,排便、坐下时加剧;痔疮脱出可能分泌黏液,刺激肛周皮肤,导致潮湿、瘙痒,反复抓挠还可能引发皮肤破损、感染。
![]()
不少人的痔疮都是 “拖出来” 的!
临床数据显示,80% 痔疮患者有 “拖延” 经历,将早期出血、瘙痒当 “小问题”,直到脱出、剧痛才就医,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还可能引发贫血、肛周脓肿等并发症。故而,早发现、早检查至关重要。以下这 3 类高危人群,更应定期留意肛门健康状况,切不可掉以轻心。
久坐久站人群:每天久坐或久站超 8 小时者,如职员、司机,应每小时起身活动 5-10 分钟,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饮食与排便习惯差的人群:长期吃辣、熬夜、膳食纤维不足,或排便超 3 分钟、常便秘者,需调整习惯,多吃蔬果,养成 “定时排便、速战速决” 的习惯。
特殊生理阶段人群:孕中后期女性、肥胖者、40 岁以上人群及有痔疮家族史者,应定期做肛门检查,孕妇可在医生指导下做肛门护理。
![]()
轻度痔疮通过调整饮食、改善排便习惯,配合外用药物即可缓解;若出现频繁出血、脱出无法回纳、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必要时手术治疗。痔疮并不可怕,早发现、早干预,就能减少痛苦,避免 “小毛病” 拖成 “大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