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最近排便有什么新变化吗?”“唉,医生,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可拉出来又看不见啥事……”
这天早晨,在社区门诊室里,68岁的张大爷终于开口说了心里话。一个月前,他发现自己上厕所不再像往日那样顺畅,总是半夜里跑厕所,有时还有点血丝。
他想过是不是年纪大了肠胃虚弱,也怀疑是不是吃了什么不卫生的东西。直到体检结果出来,医生一脸凝重地说:“肠镜显示有几个息肉,幸好发现得早……”
![]()
你是否以为“肠息肉”这种事离自己很遥远?事实上,在国内中老年人群体中,肠息肉的发生率已接近18.6%,而大部分早期患者几乎无症状。
遗憾的是,很多人直到息肉变大、甚至癌变,才追悔莫及。“上厕所”其实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信号灯。尤其是这5个小变化,它们比任何一次“无感冒的发烧”都值得警惕。你留意过吗?
“很多肠道疾病其实很‘安静’,真正闹出动静时,往往已经不是早期。”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曾指出,肠息肉本身并不会“痛”或“痒”,因此极易被忽视。
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统计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16%以上可被查出肠息肉。如果长期“无动于衷”,大约5%—15%的结肠息肉会演变为结肠癌,这一过程可长达5-10年。
造成息肉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遗传、长期高脂饮食、纤维素摄入不足以及肠道菌群失衡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城市化、快餐化饮食习惯普及,年轻人肠息肉检出率也逐年上升,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
![]()
令人遗憾的是,肠息肉即便数年时间不发作,也能悄无声息地被忽略,直至引发生命危机。“通过日常如厕的变化及时发现‘端倪’,是自查自防的重要方式。”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也曾证实,定期关注排便变化,可帮助50%以上的肠道早期异常信号及时被发现。
排便中的血色。
许多人认为“便血”只与痔疮有关,但实际上,有20~30%的肠息肉患者会出现无痛性便血。若发现便纸上有鲜红色、暗红色或黑便,应尽早就医,不要一味归因于痔疮。
大便形状变细。
大便每次都变细、变扁(如铅笔状),或呈带状、碎块状,并持续两周以上,可能提示肠腔被息肉部分阻塞。这种改变往往被忽略,但却是不可轻视的信号。
![]()
排便习惯改变。
本来规律、成形的大便,近期出现突然腹泻与便秘交替,或解便不净感频繁加剧,一般大于2周以上,应高度警惕肠道“长东西”。
便意频繁却量少。
“总想上厕所但拉不出来”,每次排便只排出极少量甚至没有明显排泄物,感觉排不干净,这也是“肠腔部分梗阻”的典型信号。
粘液感或异味异常。
大便夹杂果冻样黏液,且味道比以往更重,有持续腥臭,有时还伴有轻度腹痛或肠鸣,这也是肠道炎症甚至息肉的“隐藏提示”。
这些信号并非“100%就是肠息肉”,但一旦出现,应优先排查肠道问题,尤其对于50岁以上、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饮食杂乱或曾多次出现便血的人群,更要引起重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共识建议:一旦上述异常持续两周以上就需尽早肠镜检查。
多吃高纤维食物。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g以上能降低肠癌及息肉风险约13.5%。如燕麦、地瓜、菠菜、糙米、豆类等,都是粗纤维“排查员”。
坚持运动,减少久坐。
定期运动有助于肠蠕动顺畅,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有助降低肠道问题发生率15%~28%。
![]()
戒烟限酒,避免刺激。
吸烟及大量饮酒会显著增加息肉及肠癌风险。本土研究证实,不吸烟、控制饮酒可使肠道恶变风险下降7.8%。
定期筛查/按医嘱复查。
中国结直肠防治指南推荐:50岁及以上人群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特殊风险者应提前并增加频率。息肉被发现应及时处理,并做好后续复查,防止复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