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
《——【·前言·】——》
翻开缅甸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消停过。135个民族挤在一起,谁也不服谁,武装冲突三天两头就来一次。
很多人纳闷,这地方到底怎么了?说起来也简单,就是祖宗们当年太能折腾,见着地就占,看见人就打。结果呢?消化不良!
那些被强行塞进来的民族,几百年了还记着仇呢。你说这算不算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历史欠下的账,总得有人还吧?
![]()
一位白虎王的野心
1312年,云南边境出了个“狠角色”,叫混依翰罕。
这人不简单,脱离元朝单干,自己建了个国家,取名"大卯国",还给自己封了个响当当的名号——"思汗法",翻译过来就是“白虎王”。
听着就霸气。他把老巢安在瑞丽,这地方当时可了不得,是整个地区的交通枢纽,钱粮都往这里流。
混依翰罕这人真有两下子。他知道光靠武力不行,得有钱。瑞丽这地方本来就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他把税收一整,贸易一抓,国库很快就充实起来。
![]()
有了钱就能养兵,有了兵就能打仗。他手底下那支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周边那些小邦国一看,这位爷惹不起,纷纷过来称臣纳贡。
麓川王国就这样起来了。全盛时期,这个国家拥兵三十万,半个云南加上大半个缅甸都在他控制之下。
什么概念?就是说,从云南往南一直延伸到伊洛瓦底江流域,这么大一片地盘,都归麓川管。各路土司见了麓川的使者,都得乖乖跪下磕头。
![]()
混依翰罕的孙子思伦法继承了这份家业。这小子比他爷爷还能打,军队扩张得更厉害。他控制的地盘上,光是值钱的东西就数不过来。
玉石、木材、香料、茶叶,这些东西往外一卖,银子哗哗往里流。思伦法拿着这些钱继续扩军,继续打仗,继续占地盘。
麓川的统治方式很粗暴。占了地方,就派人去收税,不听话就打。那些被征服的民族,心里憋着一股气。
表面上服从,暗地里盼着麓川快点垮台。这种统治模式埋下了“祸根”。你用武力压着人家,人家能信服吗?
![]()
明朝跟麓川死磕60年
1381年,明朝开始收复麓川。为啥?因为麓川太能折腾了,动不动就打到云南地界,影响明朝的边境稳定。
朱元璋派沐英带兵去打。沐英这人打仗有一套,但麓川也不是吃素的。这一打就是60年。
60年是什么概念?一个人从出生到六十岁,人生大半辈子都耗在这场战争里。明军打麓川,麓川打回去,双方拉锯战打得昏天黑地。
明朝换了好几个皇帝,将领也换了一茬又一茬,麓川那边也是,思伦法的父亲战死,他接着打。
明军的战术逐渐成熟。他们不光正面硬刚,还搞分化瓦解。麓川统治下那些不服气的小邦国,明军就去拉拢。
![]()
许诺给好处,承诺给自治权。这招管用,麓川的盟友一个个倒戈。思伦法发现,自己的地盘越打越小,手下的兵越来越少。
1440年代,明军发动总攻。这次明朝下了血本,调集了十几万大军,分几路包抄。思伦法拼死抵抗,但大势已去。
他的军队被打散,他本人带着残部逃进了缅甸境内。明军一路追,思伦法一路跑,最后实在跑不动了。
![]()
这位曾经威风八面的麓川王,最后的结局很惨。他知道自己完了,复国无望,就绝食自尽。一代枭雄就这样死在了异国他乡。
麓川王国彻底覆灭,那些辉煌的宫殿变成废墟,那些富庶的城市被战火烧成白地。
麓川灭亡后,留下的是一片“烂摊子”。
那些被麓川征服的民族,虽然摆脱了麓川的统治,但对强权的恐惧和仇恨已经深深刻在记忆里。这种集体记忆,会代代相传。
![]()
东吁王朝捡了个“大便宜”
麓川垮了,但故事没完。16世纪,缅甸中部出现了一个新势力——东吁王朝。这帮人很聪明,他们看准了时机。
麓川虽然被明朝打垮了,但留下的财富和地盘还在,那些残余势力也还在负隅顽抗。
东吁王朝的统治者雇了一批葡萄牙雇佣兵。这些欧洲人带来了火枪火炮,这在当时的东南亚可是稀罕货。
有了这些先进武器,东吁王朝打起仗来顺风顺水。他们一路扫荡麓川的残余势力,把那些不服气的土司一个个收拾掉。
![]()
打赢了,就接收地盘。麓川当年控制的那些富庶地区,东吁王朝全盘接收。金矿银矿还在出产,贸易路线还能用,税收照样能收。
东吁王朝等于是站在麓川的尸体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继承了麓川的版图,继承了麓川的财富,也继承了麓川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民族矛盾。那些被麓川强行征服的民族,现在又被东吁王朝统治。换汤不换药,压迫还是那个压迫。
掸族、克钦族、克伦族这些民族,本来就对外来统治不满,东吁王朝接手后,继续用武力镇压。表面上稳定了,实际上火药桶越积越大。
![]()
东吁王朝学麓川,也搞扩张。往北打,往南打,往东打,能占的地都占了。版图是扩大了,但统治的难度也上升了。
那么多民族,那么多语言,那么多习俗,怎么管?东吁王朝的办法还是老一套——武力镇压加经济剥削。这招短期有效,长期来看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后来东吁王朝衰落了,贡榜王朝又起来了。但模式还是那个模式,用武力维持统治,用剥削维持财政。
每一个王朝都想着扩张,都想着占更多地盘,没人想过这些地盘拿来之后怎么消化。
![]()
英国人来了,事情更乱了
19世纪,英国殖民者盯上了缅甸。几场战争下来,缅甸变成了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英国人接手后,发现这地方是个“烫手山芋”。那么多民族,相互之间都有矛盾,怎么管?
英国人的办法很损,叫"分而治之"。他们故意挑拨民族之间的关系,让缅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对立。
给少数民族一些小恩小惠,让他们帮着英国人管缅族。这招管用,英国人用很少的兵力就控制住了局面。
英国人还搞了一套行政区划,把不同民族分隔开。这边是缅族区,那边是掸族区,再那边是克钦族区。
![]()
表面上是尊重民族自治,实际上是把矛盾固化。各民族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谁也不信任谁。
二战结束后,缅甸要独立了。昂山将军站出来,想把各民族团结起来。
他搞了个《彬龙协议》,承诺给各少数民族自治权,大家一起建设新缅甸。听起来很美好,但没等实施,昂山就被暗杀了。
昂山一死,协议就成了废纸。新政府不认账,中央集权搞起来了。少数民族一看,又要被压迫,立马拿起武器反抗。
果敢、佤邦、克钦这些地方,武装力量纷纷建立。缅甸政府军打过去,游击队打回来,这一打就是几十年。
![]()
到了2023年,"1027行动"又爆发了。果敢同盟军联合其他武装,在掸邦北部跟政府军开战。
战火又起,难民又逃,这场面已经见怪不怪了。缅甸就是这样,三天两头就来一次冲突,谁也管不住谁。
这种混乱的根源在哪?就在几百年前那些王朝的扩张。
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麓川王国的思汗法,东吁王朝的统治者,他们都干了同一件事——占地盘。
用武力征服,用暴力统治,从来不考虑被征服者的感受。那些民族被迫接受统治,但内心的反抗从未停止!
![]()
《——【·结语·】——》
缅甸今天的乱局,追根结底就是历史欠的账。他们拿走了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征服了不愿服从的民族。
这些行为在当时看起来很风光,版图扩大了,财富增加了,但副作用却要后世来承受。
那些被强行吞并的民族记着仇,代代相传变成了今天的武装冲突。
135个民族挤在一起,谁也不服谁,这就是几百年前种下的因,今天结出的果!
信息来源:
· 《缅甸史》(戈·埃·哈威著,姚梓良译)商务印书馆
· 《明实录·云南卷》中华书局影印版
· 《东南亚史》(D.G.E.霍尔著)商务印书馆
· 《云南通志》清代刻本
· 《缅甸民族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