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不仅是专业结构的优化,更是育人理念的重构与教学方法的革新。
文/李志民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对人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年人口结构变化,倒逼教育体系优化;同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同质化严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高校必须在现代大学精神的指引下,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建设面向未来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守现代大学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现代大学精神以“求真、育人、服务社会”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人格培养与社会责任。在新时代,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场所,更是思维训练、人格塑造与创新能力生成的空间。当前的教育改革必须以此为基础,回应社会变革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推动高校从“知识中心”向“创新引擎”和“公共责任体”转变。
专业结构调整:从供给导向走向需求导向。我国高校长期以“供给主导”设置专业,导致部分专业“招生热、就业冷”,而新兴行业则“人才短缺”。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产业布局与学科发展,建立以社会与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应结合区域发展战略,推动高等教育的差异化布局。通过结构优化,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教育内容改革:融合前沿科技与现实问题。当前高校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实践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快课程内容更新,强化科技前沿与现实问题导向,推动课程与产业、社会、科技发展的深度融合。高校应系统“瘦身”课程体系,剔除重复和过时知识,纳入人工智能伦理、绿色发展、全球治理等现代议题,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战略性。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同时,应鼓励跨学科融合与课程模块化,打破“学科本位”结构。课程改革不仅是知识更新,更是育人理念的革新,旨在让学习者从“会做题”走向“会思考、会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创新:从讲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主动性与创造力。新时代高校应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制等多元化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实际能力。技术手段也可助力教学革新。高校应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工具,构建混合式教学平台,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教学评价也需同步改革,从结果评价向过程性、形成性评价转变,突出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减少“唯分数、唯考试”的导向。
高校应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人口老龄化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单一的学历教育已难支撑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高校应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拓展继续教育和灵活学习路径。要建立统一的学分互认与成果转换机制,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制度贯通,满足多元主体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高校与开放大学、企业、在线平台合作,建设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
面对复杂的人才需求与技术社会演化,高校必须坚持现代大学精神,在结构调整中把握国家战略,在内容与方法革新中回应社会变革。只有真正实现从“学科中心”到“能力中心”、从“知识灌输”到“创新培养”、从“阶段教育”到“终身教育”的系统转型,才能激活大学的时代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源源不断的栋梁之才。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8月刊(总第117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