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7日,国际刑事法院(ICC)在海牙总部签发了一份震动全球的逮捕令,指控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儿童权益专员玛丽亚·利沃瓦-别洛娃在乌克兰冲突期间涉嫌“非法转移儿童”的战争罪。
这份由首席检察官卡里姆·汗提出、经预审分庭四位法官审议通过的文书,将国际司法与大国博弈的矛盾推向台前。
而截至2025年10月,围绕逮捕令的连锁反应仍在持续,其中三位法官更被俄罗斯列入通缉名单。
这三位法官分别是来自日本的茜智子、意大利的罗萨里奥·萨尔瓦托雷·艾塔拉和秘鲁的塞尔吉奥·赫拉尔多·乌加尔德·戈迪内斯。
2023年3月21日,俄罗斯调查委员会宣布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依据俄刑法第301条第2部分、第30条第1部分和第360条第2部分,指控其"非法监禁"和"策划袭击享有国际保护的外国官员",理由是他们明知普京作为国家元首享有国际法规定的豁免权,仍违法签发逮捕令。
俄方强调,这一行为"目的是恶化国际关系",违反了1973年《关于防止和惩治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的罪行的公约》。
这场法律对抗的核心矛盾,在于国际刑事法院与非成员国之间的管辖权冲突。根据《罗马规约》,ICC仅对成员国具有强制管辖权,而俄罗斯自2002年签署规约后从未批准,2016年更是正式宣布退出。
这意味着在俄罗斯看来,ICC对普京的指控从一开始就缺乏法律基础。但ICC方面认为,由于乌克兰是《罗马规约》成员国,且冲突发生在其领土上,法院依据"领土管辖权原则"有权行使管辖权。
这种法律认知的对立,使得三位法官的裁决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陷入政治漩涡。
从司法程序来看,三位法官的审议过程严格遵循了ICC的内部规则。预审分庭需要审查检察官提交的证据是否"有合理依据"相信存在战争罪,且案件具有"足够严重性"值得法院介入。
卡里姆·汗团队提交的材料显示,截至2023年3月,已有至少1600名乌克兰儿童被强制转移至俄罗斯境内,这些行为涉嫌违反《日内瓦公约》关于战时平民保护的规定。
三位法官经过秘密审议后认为证据充分,最终以多数票通过了逮捕令。这一过程在ICC内部被认为符合司法独立原则,但在俄罗斯眼中却成了"政治操弄"。
进入2025年,局势的发展更凸显了事件的复杂性。虽然俄罗斯的通缉令在国际法层面不具有域外效力,且荷兰作为ICC所在地已为三位法官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护,但实际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最显著的对比发生在2025年6月,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对另外四名ICC法官实施制裁,理由是他们参与授权对美国人员及以色列领导人的调查。
这种"选择性支持"国际司法的做法,让三位涉俄案件法官的处境更显微妙——西方国家在谴责俄罗斯通缉行为的同时,自身也在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ICC司法进程。
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明显分化。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2024年11月类似的ICC逮捕令事件中强调,"裁决对《罗马规约》缔约国具有约束力",这一立场也适用于涉俄案件。
但欧盟并未针对俄罗斯通缉三位法官采取具体反制措施,仅在外交声明中重申"支持ICC独立性"。
荷兰作为ICC总部所在地,虽未公开三位法官的具体保护措施,但据国际法学者透露,其活动范围已受到一定限制,避免前往与俄罗斯有引渡条约的国家。
这种低调处理方式,反映出荷兰在维护司法权威与保持对俄外交平衡之间的谨慎态度。
据ICC内部消息,三位法官目前仍在正常履行司法职责,但已不再参与涉及俄罗斯的新案件审理。
2024年9月蒙古国事件成为检验逮捕令效力的关键案例——作为ICC成员国,蒙古国在普京访问前承诺不会执行逮捕令,这一决定让三位法官当年的裁决陷入尴尬境地。
牛津大学道德、法律与武装冲突研究所研究员塔里塔·迪亚斯指出,"这种执行困境暴露了ICC体系的根本弱点:缺乏全球范围内的强制执行力,过度依赖成员国政治意愿。"
事件的深层影响正在重塑国际司法格局。2024年11月,ICC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出逮捕令后,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烈反对与俄罗斯当年的反应如出一辙,这使得三位涉俄法官的遭遇不再是孤立事件,而成为大国与国际司法机构对抗的典型样本。
前ICC检察官路易斯·莫雷诺-奥坎波在2025年的一次访谈中警告,"当大国开始系统性地藐视国际司法,法官将成为最直接的风险承担者。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法官保护机制,而不是让他们独自面对主权国家的压力。"
回到这三位法官本身,他们面临的通缉令可能将成为一份"永久性的法律悬案"。俄罗斯调查委员会表示,相关刑事诉讼将"持续到嫌疑人被绳之以法",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荷兰宪法明确禁止将本国境内的人员引渡至可能面临政治迫害的国家,而三位法官的司法行为已被荷兰政府认定为"履行国际义务"。这种法律与政治的角力,使得通缉令更多成为一种象征性姿态,而非实际的执法工具。
这场始于2023年的司法风波,本质上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治理体系矛盾的缩影。三位海牙法官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国际司法触碰大国核心利益时,即使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也难逃政治反噬。
截至2025年10月,这场博弈仍在继续——通缉令的时效与司法权威的耐力,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竞赛……
参考资料:
俄塔斯社:俄罗斯调查委员会起诉国际刑事法院成员 此前曾妄言逮捕普京——小康杂志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