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秋天,新中国成立尚不足一年,千疮百孔的国土正待重建,美国的战机却已掠过鸭绿江上空,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家门口。
当朝鲜的求援信送达北京,当美军地面部队大举越过三八线,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艰难抉择摆在了党中央和毛主席面前。
尽管在大会上,毛主席霸气地发言说:“美国人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但是,当面对私交故旧时,他又是怎样一番真情流露呢?
毛主席是全党全国全军的主心骨,作为国家领袖,他很少在公开场合、在外人面前流露自己的情绪。只有在关系十分密切的亲友面前,毛主席才会偶尔展露出不为人知的一面。
王志清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回忆毛主席和他的曾祖父王季范以及周世钊的一些私下谈话。由这些谈话,我们才得以窥见毛主席在那段辗转难眠的日子里,面对亲朋故交时会表露的想法。
正是亲朋故交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毛主席愿意在他们面前深入剖析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决策的深层考量,甚至袒露作为领袖和父亲的真实心境,而他们的提问也代表了当时党外高层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疑虑。
![]()
一、非打不可的一仗
1950年9月15日,七万五千名美军在仁川成功登陆。随着美军的登陆,战争性质瞬间发生了变化。朝鲜战争爆发后,原本只是金日成和李承晚二人的内战,一向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主张的我国自然是不会出兵干预,可打着“联合国军”旗号悍然登陆的美国人改变了一切。
仁川登陆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陆军第7步兵师迅速推进,长驱直入,打得金日成麾下的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战火被烧到了鸭绿江边……
战争发展到这样危急的态势,毛主席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国家领袖,自然是意识到了危险。于是,在中央军委会议上,他极力主张出兵朝鲜,认为出兵朝鲜就是防患于未然。
只是,党内不少高层干部对此都表示疑虑。尽管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可也正是如此,他们更加清楚和平的来之不易。再者,美军的战力如此之强,一旦出兵,便意味着要和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军事强国开战,这怎能不令人感到担忧?
1950年10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他的亲友——早年同窗周世钊和表兄王季范。
王季范是毛主席的姨表兄,同时也是他的老师。王季范早年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而毛主席当时是该校的学生,因此二人有着深厚的亲缘和师生情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季范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被毛主席邀请到北京。王季范曾担任政务院(国务院的前身)参事等职务,但更重要的是,他是毛主席非常敬重和信任的亲属与挚友,毛主席经常就一些国内外大事与他交谈,听取他的意见。
![]()
周世钊则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班同学和挚友。两人在学生时代就关系密切,可谓情同手足。
毕业后,周世钊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一边写诗一边教书。新中国成立后,周世钊同样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活跃于政坛。当时,他担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并后来当选为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与王季范一样,他与毛主席的深厚私交使他成为少数能与之畅所欲言、讨论国事的旧友。
周世钊、王季范两人在当时都并非处于军事或决策的核心职位,他们的主要身份是教育家和民主人士。但他们与毛主席有着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一位是表兄和老师,一位是同窗挚友。他们的身份是“亲友”,而不是“官员”,这使得谈话氛围更为坦诚和私人。
此番二人来访,毛主席照旧和他们聊起时下的要紧国事。二人都是老成持重之辈,所以对于出兵朝鲜一事也有不少疑虑。面对二人的疑虑,毛主席给他们深刻分析了出兵的必要性。
毛主席指出,美国若占领朝鲜,必将对中国形成全面威胁:“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使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
毛主席形象地比喻道,美国企图将“三把尖刀”插在中国身上:从朝鲜指向头部,从台湾直刺腰部,从越南威胁脚部。“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因此,毛主席强调:“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
![]()
二、有把握的一仗
毛主席的一番话可谓是掷地有声,但周世钊、王季范二人毕竟是从革命年代里过来的老一辈,不会轻易被几句激昂热血的话给挑动情绪改变想法。
周世钊直接追问自信满满的毛主席说:“是不是有胜利的把握呢?”毕竟美军装备精良,其陆军装备有约5000辆“谢尔曼”、“潘兴”等中型和重型坦克,其海军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光是航母就有约100艘,而当时的中国航母数量则是挂零,其空军拥有超过500架远程战略轰炸机,可搭载约300枚核弹头,是当时唯一能将核武实战的国家。
1950年的中美两国,实力之悬殊,真可谓是云泥之别。然而,在巨大的实力差距面前,毛泽东却从容回应周世钊说:“我是从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仿佛,一切已然尽在掌握之中。
毛主席给周世钊、王季范两人分析表示美军虽有三长:钢铁多、飞机大炮多,但更有三短:兵源不足、远隔重洋、师出无名士气低落。
“我们要进行持久战,一步一步消灭它的有生力量……它一年不撤退,就打它一年,十年不撤退,就打它十年。”毛主席的态度俨然是坚定无比,这场仗,中国必须打,只有打了这一场仗,打出个一拳开,才能避免百拳来!
彼时,作为共产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国内许多人都期盼苏联也能够直接参战。毕竟苏联作为世界两极之一,军力强悍,若是真能兵发朝鲜,则美国之患自解,到那时中国出兵面临的压力也会小许多。
周世钊、王季范二人也很关心苏联是否应直接参战的问题,毛泽东给两人打了个颇为有趣的比方道:“玩扑克吗?‘大鬼’‘小鬼’是留着保底的。看家的法宝是要最后用的。”毛主席自信地指出中国有力量独自打好这场仗,不必苏联直接出兵。
![]()
三、丧子之痛
早在周世钊、王季范二人来中南海见毛主席前十九天,志愿军部队就已经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了。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毛主席的判断分析完全正确,美军在志愿军的打击下一败再败,连换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三帅也难以挽回败局。
不过,当外人都沉浸于朝鲜战场上的不断胜利之时,周世钊作为毛主席昔日的同窗好友,却看出了毛主席的黯然神伤。
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周世钊日记及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大概是1961年或1962年的一个下午,当周世钊又一次步入中南海菊香书屋找毛主席聊天时,不知不觉中他偶然提起了朝鲜战争,惆怅地表示:“岸英死得太早了,如果您不派岸英到朝鲜战场上,我看他是不会牺牲的。”
毛主席情知周世钊是在怀念晚辈后生,但也直白坦率地告诉他:“岸英的牺牲,责任完全在美帝国主义身上……他是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为保卫世界和平事业而牺牲的。”
忽然,毛主席话锋一转,接着周世钊的假想说了下去:“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到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我是党中央的主席啊,在当时那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作为党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的儿子不派他去朝鲜,又派谁的儿子去呢?光知道派别人的儿子去前线打仗,这还算什么领导人呢?”
毛主席的一番话当真是深明大义、大公无私!其实,不止是毛岸英这一位毛主席的至亲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除亲生儿子毛岸英外,毛主席还先后失去了5位直系亲人,包括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妻子杨开慧,堂妹毛泽建,和侄子毛楚雄。毛主席一家可谓是革命的满门忠烈!
朝鲜战争对于中国而言,是一场非打不可的一仗,是一场把握十足的一仗,却也是痛心的一仗。毛主席对于亲朋故交们曾多次谈过这一战,由他和周世钊、王季范二人的聊天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也能发现毛主席以何等大公无私的精神让自己的儿子冒生命危险上战场,最后还要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失子之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