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生的午饭,最近吃出了“悬疑剧”的味道。
前阵子是“绿捷事件”刷屏,冷冻肉、复炸油、过期餐,家长看得心在滴血,孩子吃得像在“试毒”。
![]()
舆论炸了,监管部门终于动了:换!换!换!换成了“光明”,听着就靠谱,国企、老牌、大品牌,总该让人安心了吧?
结果呢?锅换了,汤没换。
孩子还是饿着肚子回家,家长照样得煮面加餐。更魔幻的是,学校不反思饭菜难吃,反而开始“召回”在校外吃饭的孩子。
![]()
老师一个电话打过来:“你们家孩子怎么不在学校吃了?其他同学都在吃,他不回来,影响班级管理。”
有的班主任更狠,当着7岁孩子的面甩脸色:“别听外面瞎说,老师也吃一样的!”孩子吓得不敢吱声,回家抱着妈妈哭:“我想回学校吃……我不想让老师不喜欢我。”
好家伙,一顿午饭,吃出了“职场PUA”的既视感。
家长不是不想让孩子在校吃饭。谁不想省事?谁不想孩子午休多睡会儿?可问题是,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午休?
有家长说,孩子回家一碗面狼吞虎咽吃完,看着都心酸。不是孩子贪吃,是学校那盒饭,塞牙缝都不够。
更离谱的是,有些学校菜单没变、供应商没换,却要求学生“回归集体用餐”。这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吗?这是“捂盖子”的节奏。
![]()
你管这叫“大局观”?孩子的胃,难道不是大局?家长的焦虑,难道不是民生?
老师说“我也吃一样的”,这话听着感人,细想却荒唐。老师可以忍,孩子能忍吗?
成年人代谢慢,一顿不吃饿不死;可孩子正在长身体,中午饿着,下午上课打瞌睡,晚上回家暴饮暴食,长期下来,伤的是健康,毁的是习惯。
“光明”接手,本该是转折点。可现实是,很多学校菜单照旧,口味照差,分量照少。
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光明”也敷衍了事?还是整个供餐链条根本没变?又或者,换供应商只是做个姿态,实际执行还是老一套?
![]()
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学校非得逼孩子回来吃?
是供餐企业按人头结算,少一个学生就少一笔钱?还是学校拿了“回扣”,学生越多,油水越多?又或者,管理层怕“集体用餐率低”影响“政绩考核”?
没人明说,但家长心里都有杆秤。你越不让走,我越觉得里面有猫腻。
最让人心寒的,不是饭菜难吃,而是主管部门的“躺平”。
家长好不容易争取到让孩子在校外吃饭的权利,结果风头一过,学校反手就“收回成命”。
而上海市教委呢?沉默如深海。
前调查记者邓飞连发微博质问:“为什么要逼所有孩子吃集体供餐?”“有没有利益输送?”“陈书记能听见家长的呼声吗?”
这些问题,句句扎心。可回应呢?没有。只有学校老师在一线“做思想工作”,逼孩子回来吃那顿连猪都不想碰的饭。
![]()
这哪是教育管理?
这是“草台班子”式治理,出事了换人,换人了装样,装完样继续糊弄。
有人说,这事儿太小,不值得吵。
可什么是大事?孩子每天都要吃的饭,不是大事?千家万户的安心,不是民生?
我们总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如果连孩子的午饭都管不好,谈什么教育?教室再亮,课桌再新,孩子饿着肚子听课,一切都是空谈。
那些每天盯着这事不放的博主、记者、家长,他们不是“惹事精”,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后的“守夜人”。
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句:孩子,该吃顿好饭。他们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爱国,不是喊口号,是关心你身边的人,是守护最弱小的孩子,是让一碗饭,干干净净,热热乎乎。
![]()
家长不是要推翻集体供餐,只是想要一个自由选择的权利。你觉得饭好,孩子就吃;你觉得不行,孩子就回家吃。
可现在呢?
你稍微走开,学校就给你脸色看,孩子就受压力。这哪是服务?这是“强制消费”+“精神绑架”。
一顿午饭,照出的是管理的傲慢,是体制的僵化,是“我说了算”的权力逻辑。
上海,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我们不求孩子顿顿吃龙虾,只求一碗饭,能吃饱,一盒菜,别过期,一餐饭,别让孩子怕。
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再漂亮的GDP数字,也不过是锦袍上的虱子,看着光鲜,一掀就露馅。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家长不信你们”。请先回答:你们,对得起孩子的胃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