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向一个人问候早安的时候,对方都不搭理你,那这个人是不是挺没礼貌的?如果那个人还是开着车从你身边经过,你鞠躬向他的车问候早安,结果对方却不下车,甚至连车窗都不摇下来看你一眼,你会不会觉得屈辱呢?肯定会吧!因为在我们看来这就叫做拍马屁!叫做舔狗!
![]()
前两天,有人拍到杭州某小学有学生身披值周绶带,在校门口列队向驶入的教师车辆敬少先队礼,并高呼“老师早”。50秒视频中约有10辆车通过,学生重复问候十余次,但未拍摄到车内教师开窗或停车回应画面。网友就评论说:这什么学校啊?这里的老师的官瘾这么大吗?!
有记者联系到这个学校进行询问的时候,工作人员解释说:学校没有敬礼问好的相关要求,是孩子们很有礼貌、主动向车内老师问好,且老师们在车上也进行了回应,只不过那个视频没有拍到而已!而且,学校只有一个门,无法做到人车分流,且由于道路是断头路,如果停车、摇下车窗会导致后方拥堵,因此,老师们只能在车上跟孩子们招手回应。
![]()
但问题就是,这种舔狗一样的形式主义,如果不是学校的刻意教授和引导的话,这个年纪的学生是怎么学会这种拍马屁的仪式的呢?!
而就算真的是这些懵懂无知的学生们是很有礼貌,主动向车敬礼问好,那你们学校的老师就真的好意思腆着个大脸,每天心安理得的接受孩子们的问候而不作回应啊!
就算按照你说的,老师们已经在车里做了回应了,只不过是视频没有拍到而已。但请问,你们老师的车都没有减速一点,车窗都没有摇下来,你在车里所谓的回应别人都看不到,这种回应和学生们天真热情的问候是对等的吗?
当孩子们连车内老师的面容都无法看清时,所谓的“问候回应”还有人际交流最基本的尊重吗?
如果你连做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的话,那你为什么不引导孩子们不要继续这种形式主义,而是放任学生在校门口这种人车交汇处为老师们表演这种形式主义呢?
![]()
就算咱们考虑到老师们需要一个交通工具来上下班,但你如果无法做到人车分流,那你为什么要让车进学校呢?这样做你们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了吗?
要知道,这种“车边敬礼”肯定是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的啊!校门口是车辆和行人的交汇地带,让未成年人站在车流旁列队,这本身就违反了校园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旦司机操作失误,或者车辆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学校你难道不能让开车的老师错峰到校,或者把车停到校外步行入校吗?或者,你也可以将值周岗设置在远离车流的教学楼前,而不是车辆入口处啊!也可以在校门口安装减速带和隔离栏,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给老师预留回应学生的时间啊!
一些人别觉得这是在为难学校!既然学校你允许并保留了学生向老师问好的环节,那为了保障这个环节的安全有序互相尊重,那你们不应该为此去考虑并设计一个安全有序互相尊重的环境吗?!而如果你做不到的话,你一个学校,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你凭什么理所应当的接受孩子的这种仪式呢?
而学校的那个工作人员还说:那些在门口的学生,是在门口进行“值周”,校内不同班级的孩子进行轮流值周,值周学生会参与学校管理,包括检查午餐情况,也会提醒其他同学文明安全进校,起到文明示范的作用。但网上的视频那是在恶意剪辑!门口值周这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形象,孩子们很热情主动、很有礼貌,结果被你们说三道四。这让孩子们很受打击!
但这里面的问题就是,让孩子们受到打击的,是网友们对形式主义的痛恨呢?还是这种形式主义本身呢?
![]()
学校某些人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脑子可以想出让一群还没经历过世事的孩子们对着一辆又一辆铁盒子鞠躬问候,还说这样的舔狗拍马屁行为是很有礼貌很热情主动的呢?这又是什么文明示范效应呢?
说白了,这不就是因为在某些人骨子里,他们就认可这种拍马屁的舔狗文化嘛!你看,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示范!也就是说,在这个学校的环境里,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他们认为,这种上级无视下级尊严的行为是被允许的!
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工作人员回应说:人家老师在车里也回应了!只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你们没看到而已!
但问题就是,你即便不能停车,但你摇下车窗,回应一个微笑,一句“同学们早!”的手势,很难吗?你的车就那么丝滑的驶入校门,这就是你说的老师们也做出回应了?!
说白了,当校方用为了不造成拥堵来为“不回应”开脱时,他们实际上已经默认,他们既要孩子们的问候,也要要求老师们的车辆不造成交通拥堵,而相比较而言,维持交通的顺畅,比完成一次尊重的交互、比保护孩子纯净的心灵更重要。
也就是说,在这个学校的工作人员看来,学生尊重老师甚至是献媚老师是天经地义的,而老师的回应则可以因“客观条件”而大打折扣。
而这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下意识,可以说是教育当中最最可怕的事情——那就是,老师竟然已经习惯了这种敷衍和不回应。
而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话,那他会形成怎样的认知呢?他们可能会认为“尊重是下级对上级的义务,与上级无关”。而长此以往,他可能会变得自卑、怯懦,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可能会模仿这种“权力式冷漠”,将尊重异化为趋炎附势的工具。
有人也许会说:“学生向老师问好是传统美德,不该上纲上线。”但传统美德的核心是“互敬互爱”,而非“单向臣服”。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尊严源于专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和对学生的关爱,而不是学生的列队敬礼。如果一个老师需要通过孩子们的机械致敬的表演来彰显身份时,恰恰说明他自身的教育魅力已经丧失殆尽了!
尤其是,当向老师敬礼变成向‘老师的车辆’敬礼的时候,这更是与教育应倡导的平等、纯粹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的!”因为,礼仪的对象是人,不是身份、地位或交通工具。当学生的敬礼指向的是“坐在车里的老师”,而非“教书育人的老师”,礼仪就变成了对权力的追捧,教育的价值导向也就彻底跑偏了。你这是在引导学生尊师重道呢?还是在引导学生从小趋炎附势拍领导马屁呢?
![]()
其实我特别想举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学校的老师们在门口微笑着迎接自己的学生的真实案例。但我已经看到有人在类似案例的评论区开始骂那些博主是崇洋媚外,说他们是不怀好意的境外势力了。
所以我就不去介绍国外具体是怎么操作的了。我就举咱们国内的例子吧:
前几天刚刚去世的被全网怀念的济南市历城区里仁学校的校长苗本臣,他曾经因与学生互动时“被抢鸡排”的温暖视频走红网络,其亲切的教育方式广受赞誉。2025年10月19日凌晨,他因病突然离世,终年54岁,他的去世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哀悼。有家长就说:苗校长兜里基本每天都装着糖、小饼干,看到孩子表现好,就会奖励一个。从来没怎么训过孩子,都是慢慢地给他们讲道理,很爱护孩子。家长反映问题,也都会立马沟通协商解决,家校连接非常密切。”还有家长拍摄的视频显示,寒夜里,苗本臣挥舞着扫帚,清扫着校园道路上厚厚的积雪,没事的时候就会到校门口亲自迎接学生进校门……而苗校长现如今去世了,大家再也看不到校门口那位亲切和蔼的校长了。
![]()
10月20日出殡仪式上,超1000名师生、家长及校友自发前往进行送别,年龄跨度从二年级学生到40余岁的苗校长执教的第一批学生。现场鲜花堆满了整个房间。
大家为什么怀念苗校长?因为苗校长用他的实际行动的人格感召和情感的投入,告诉大家: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依靠的长辈。他挥舞扫帚的背影,比任何值周绶带都更能教会孩子什么是责任;他亲自迎接的身影,比任何响亮的“老师早”都更能滋养孩子的心灵。
而正是因为这份平等与真诚,苗校长去世后,千名师生自发为他送行,家长们纷纷缅怀他的温暖。这才是真正的师生关系:不是车与人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贴近;不是单向的致敬,而是双向的奔赴。
![]()
反观杭州某小学的“车边敬礼”,之所以引发众怒,是因为这种形式主义背离了教育的初心:它让学生的真诚变得廉价,让尊重变得单向,让校园内师生之间充满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冰冷。
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是培养有尊严、懂得平等尊重的公民。而这必须通过“相互尊重”的日常实践来实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并非一种恩赐,而是职业的绝对要求。而这种尊重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比如,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老师能弯腰倾听、耐心解答;比如,当学生犯错时,老师能温和引导、循循善诱。比如,当学生举起右手敬礼时,老师也能真诚的面带微笑的不紧不慢的回应一声“同学们早”!
本期推荐电影:《老师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