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莽原》杂志在文学领域始终承载着传递优质内容、引领创作风向的重要使命。然而近日,其公众号发布的一则“关于我社刊发组诗《穿过季风的缝隙》被质疑为AI写作的调查报告”,却将“AI创作与文学期刊的关系”这一争议话题推向了公众视野,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AI创作究竟得罪了谁?在技术浪潮席卷的当下,《莽原》这般传统文学杂志,是否该多一份创新思维,少一份对新技术的刻板抗拒?
![]()
这份调查报告详细记录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组诗《穿过季风的缝隙》刊发后,部分读者对其是否为AI写作提出质疑。《莽原》杂志社对此高度重视,一方面通过知网、朱雀两家主流AI文本检测平台进行多轮检测,结果均显示AI生成率为0%,尽管杂志社也客观承认AI文本检测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报告仅为重要参考而非绝对裁决标准;另一方面,杂志社邀请五位诗歌界资深前辈、评论家和学者从专业角度研判,其中三位认为是作者独立书写,两位提出存在AI加工嫌疑,而诸位专家普遍认同“AI写作是文学界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建立评判标准与业界共识迫在眉睫”。
最终,杂志社作出的处置决定:若确认AI代写则主编担责,在证据不足时不武断定谳以保护作者权益与名誉,暂不最终定性待标准明确后再评判,暂缓发放稿酬并转交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以备后续处理,体现了对作者的尊重与审慎的态度。但这份报告背后,更折射出传统文学界对AI创作的纠结与迷茫,而这种迷茫,源于人们对AI写作普遍存在的抵触情绪。
人们抵触AI写作,首先是因其难以具备高质量的创作与深刻的情感表达。AI没有真实的生命体验,无法感知人间的喜怒哀乐,更无法捕捉那些只有经历过才能沉淀的细枝末节,比如老人生病时子女的焦虑、恋人分别时的不舍、普通人在生活困境中的挣扎。它生成的文字往往是辞藻的堆砌,看似华丽,实则核心空洞,读起来味同嚼蜡,缺乏能触动人心的“灵魂”。
![]()
其次,AI写作对原创性和知识产权构成了威胁。AI的训练数据海量且复杂,其中很可能包含大量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而其生成的文本也可能与现有作品存在高度相似性,这极易引发版权纠纷。更严重的是,AI成为了“洗稿”的便捷工具,一些人利用AI将他人的原创作品稍作修改,就伪装成自己的成果,这不仅严重伤害了原创创作者的积极性,也让“原创”的定义变得模糊不清。
再者,AI写作的滥用导致了信息污染。在流量至上的当下,大量营销号、不良媒体利用AI批量生成垃圾信息,比如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夸大其词的产品宣传文案,甚至是虚假新闻、谣言等。这些低质、虚假的内容充斥着网络空间,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还大大增加了平台的内容审核压力,破坏了健康的网络社区生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AI写作可能会削弱人类的思考能力。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人类过度依赖AI写作时,大脑关键区域的神经连接会出现系统性萎缩,记忆编码能力会断崖式下跌。长期依赖AI,人们会逐渐丧失独立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提炼、深度思考的能力,原本用于思考和创作的大脑,会慢慢变得“懒惰”,最终沦为AI工具的“奴隶”。
![]()
此外,AI写作还被认为会冲击传统写作行业。AI的高效性是人类难以企及的,它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一篇文章,几小时内生成一部“小说”,而这对于需要花费数天、数月甚至数年打磨作品的传统作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有人担心,AI会抢走作家的“饭碗”,让写作这一原本需要注入灵魂的工作,变成流水线上的机械作业,而传统作家也会感觉自己坚守多年的“手艺”被无情糟蹋。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将AI创作视为“洪水猛兽”,相反,应该以更开放、更理性的态度看待它。因为AI技术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使用的智能助手,到工作中的数据分析工具,再到医疗领域的诊断辅助系统,AI正在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对于AI创作,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纠结于“是否为AI创作”,而是加强对创作内容的质量审核,让技术服务于创作,而非成为创作的阻碍。
从本质上来说,AI创作只是工具迭代的产物,就像从古代的毛笔到近代的打字机,从传统的手绘到现代的数字绘画,每一次工具的革新,都曾引发过质疑,但最终都证明,工具从未取代创作的核心价值。真正决定作品好坏的,始终是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价值传递。如今,AI已经在文案策划、视觉设计、影视制作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在文案领域,它可以为创作者提供灵感素材,帮助梳理思路;在影视领域,它可以辅助生成剧本大纲、特效预览,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如果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完全拒绝AI创作,反而可能错失技术带来的便利,让自己陷入固步自封的困境。
![]()
而“加强内容质量审核”,正是平衡AI创作利弊的关键所在。与其耗费大量精力去判断“作品是不是AI做的”,不如建立更清晰、更完善的内容审核标准,比如从思想深度、情感真实性、语言表达质量、价值导向等维度,对作品进行综合评判。通过严格的审核把好“内容关”,既能让AI的高效性为创作赋能,帮助创作者提升效率、拓展思路,也能有效规避其可能带来的版权纠纷、信息污染等风险,这才是对技术发展最务实、最明智的应对方式。
当然,AI创作并非“万能钥匙”,它无法替代人类的核心创意与能力。如果创作者本身没有扎实的创作功底,缺乏对事物独到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即便使用AI,也只能生成平庸、同质化的内容,最终只会弄巧成拙。同时,AI创作也对审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核者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需要了解AI创作的特点与规律,才能更精准地判断作品的质量与价值。只有当创作者具备强大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时,AI才能真正成为“灵感助手”,帮助创作者将精力聚焦在核心创意上,而非被AI的模板化输出带偏。
说到底,AI创作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不是“敌人”,而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工具”。我们不该人为地对AI创作“过不去”,而应学会拥抱技术,利用技术推动创作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创作者而言,AI创作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繁琐的文字整理工作,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构思、情感注入上,让创作回归本质;而这种工具迭代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典型特征。
基于此,我们不妨为《莽原》文学杂志提出一个建议:不妨多一点创新思维,大胆尝试设立一个“AI创作试验栏目”。每期设定一个主题,邀请创作者利用AI进行同题创作展示,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短篇小说。通过这样的栏目,一方面可以为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让读者看到AI与文学结合的别样魅力;另一方面,也能为文学界探索AI创作的规律、建立AI创作的评判标准提供实践样本。在网络时代,传统文学杂志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主动拥抱新技术、新趋势,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而设立AI创作试验栏目,或许就是迈出这一步的绝佳尝试。
![]()
AI创作不是文学的“终结者”,而是文学创新的“催化剂”。希望《莽原》这样的传统文学期刊,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AI创作,以创新的思维探索文学发展的新路径,让文学在技术的助力下,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最后再说一点,为了鼓励文学创作者,《莽原》可以大度一点,主动给《穿过季风的缝隙》的作者发放稿费。
特别声明:本文由AI辅助创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