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历史学古诗,今天看的篇章为《石灰吟》。
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剩下的都不大给力。有的皇帝好几十年不上朝(明世宗);有的皇帝偏要封自己为大将军(明武宗);还有的皇帝不怎么认识字,就喜欢干木匠活儿(明熹宗)。皇帝这么胡闹,明朝还能传承二百七十多年,盖因大臣太给力!
《石灰吟》便是明朝著名忠臣于谦所作的七言绝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就是借着吟咏一个具体的事物,带出诗人自己的感情,体现诗人的人生态度。明里写物,暗里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所谓“石灰吟”,就是吟咏石灰,句句不离物,也句句不离人,物与人融为一体。
![]()
这首诗的意思是:
经过千锤万凿才能把它开采出深山,烈火焚烧对它来说也只是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它也毫不惧怕,一定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讲石灰石的开采;
“烈火焚烧若等闲”,讲石灰石的冶炼;
“粉骨碎身浑不怕”,讲石灰石变成石灰粉的过程;
“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讲石灰的特性-清白。
托物言志,物的背后是人:
“千锤万凿出深山”,讲一个人的成长经历;
“烈火焚烧若等闲”,讲一个人的社会历练。石灰石需要烈火焚烧才能褪去杂质,一个人也需要经历各种磨难,才能百炼成钢;
“粉骨碎身浑不怕”,讲人的牺牲精神。石灰石变成石灰,是粉身碎骨了,但是,它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一个人做大事,没有一点儿粉身碎骨的勇气怎么能行;
“要留清白在人间”,讲人的精神追求。就像石灰最重要的特性是清白的颜色,一个人最宝贵的地方,恰恰就是清白的品格。
读到此处,不免让人好奇怎样的经历才能让人写出如此豪迈之诗!
当年,明朝打跑了元朝,得了天下。到明英宗时期,蒙古的一支--瓦剌率领大军挥师南下,进犯明朝。明英宗没考虑好利害得失,更没想清楚作战方略,带着大军去亲征了。结果,明朝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俘虏,朝廷乱成一团。就在这时,于谦临危受命,担任兵部尚书,调兵遣将,誓死守卫北京城。而且,为了防止瓦剌拿明英宗当筹码,他还力主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改立英宗的弟弟当皇帝,这就是明代宗。等瓦刺到北京城下一看城池坚固,无法突破,而且明朝又有了新皇帝,他们手里的明英宗也没了意义,只好退兵。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北京保卫战”。
于谦是“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也是明代宗最大的功臣,明代宗对他的关照无以复加。可是,一年以后瓦剌又把明英宗放回来了,明代宗打算拒不接收,把哥哥拒之门外。这时,于谦又力主把明英宗接回北京城。
明代宗当了八年皇帝之后,生了重病。这时,一直被软禁的明英宗趁机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后来,英宗处死了于谦。于谦当时是一品大员,太子少保,抄家时只见于谦家徒四壁,只有皇帝赏赐的蟒袍和宝剑端端正正地供奉在正堂上,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据说,于谦一生崇拜文天祥,他家里一直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的祖先一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实是一个道理。
有这样的大臣,朝廷才有支柱;有这样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才能够绵延不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