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岁的刘阿姨最近遇上了一个“尴尬”事,她在照镜子时突然发现脖子上多了几颗软软的小疙瘩。仔细一摸,腋下竟然也有类似的小肉粒。
她本想用指甲直接揪掉,结果女儿一旁大叫:“别乱动,万一是肿瘤怎么办!”既担心又尴尬的刘阿姨一整天心神不宁:这些“小肉粒”到底是不是大问题?能不能自己处理?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经历,沐浴或更衣的时候才发现这些隐秘小疙瘩,甚至有人“顺手”就扯掉,却不知背后可能潜藏的风险。
![]()
这些“小肉粒”究竟是什么?处理失当会有危险吗?医生的专业建议到底是什么?其中有一个常见误区,多数人都搞错了,今天就来彻底澄清。
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都会突然发现脖子、腋下、甚至腹股沟等部位冒出了一些软软的小突起,看起来像皮肤多了一层“小零件”。
这些医学上被称作“软纤维瘤”或“皮赘”的物质,大多数是良性增生,与我们常说的“瘤子”完全不同。
临床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有高达46%出现过皮赘,女性略高于男性。皮赘通常为淡褐色或肉色,表面光滑、不易疼痛,大小从米粒到花生大小不等。
医学研究发现,皮赘的形成主要与皮肤摩擦、年龄增长及体内代谢变化有关,特别是肥胖、糖尿病患者以及孕妇更易出现。
![]()
哈佛医学院发表过一项追踪调查显示,体重指数每增加5%的中老年人,皮赘发生率上升至近60%。此外,遗传因素及激素变化也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
例如有家族史者,发现皮赘的概率会增加到约1.3倍。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肉粒”本质上无害,也极少癌变,属于慢性皮肤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极个别情况下,皮肤表面短时间内迅速增多的小肉粒、伴随着出血、破溃或颜色改变,才需引起警惕,应及时就医排查皮肤肿瘤或其他代谢性疾病可能。
![]()
很多人看到这些“小赘疙瘩”,会下意识地“自来手”,顺手一揪或用指甲抠掉,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反正长着碍事。事实上,这种做法风险不小,甚至可能带来三重隐患。
感染风险高。
皮赘一般与正常皮肤连接处细,“用手揪掉”极易破坏皮肤屏障,让细菌、真菌有机可乘,特别是夏天流汗多,腋下、脖子更易滋生细菌,导致局部红肿、化脓、甚至继发皮肤脓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数据表明,手动处理后出现炎症并发症的几率升高17%-23%。
易留疤和色素沉着。
有报道指出,皮赘底部含一定的血管和真皮组织,生拉硬拽可能引发出血和瘢痕,后续恢复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咖啡色印记”,影响美观;尤其是皮肤较黑或体质特殊者,色素沉着率可达19.2%。
![]()
忽视潜在疾病信号。
正常皮赘虽良性,但如果伴随体重猛增、血糖异常、短期内大量新发等,背后可能预示胰岛素抵抗或激素异常,仅凭自处置容易延误真正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建议出现此类“小肉粒”后,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切勿擅自处理。科学应对有“三步法”,效果与安全兼顾。
第一步:定期自查、关注变化。
如肉粒大小变化缓慢、数量不多、无疼痛渗液,多数无需特别处理,只需定期观测。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激增、颜色由淡变深、或伴出血疼痛,应立即就医。
![]()
第二步:规范就诊,选择专业去除。
如需美容或因穿衣摩擦导致不适,建议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采用冷冻、电灼或激光等微创方式,去除率高、安全性强,术后感染率低至0.5%-1.1%,远优于自行操作。专家提示,专业医生会根据皮损性质,判断是否需做病理活检排除风险,有针对性治疗更安心。
第三步:预防复发,控制易感因素。
日常应减少摩擦、穿宽松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肥胖、糖尿病、激素异常人群要积极控制血糖与体重,可使皮赘复发率下降13%-21%。另外,多摄入高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以及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皮肤健康稳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