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听老人说古人都冻成冰棍了,后来翻了点旧书才晓得,老祖宗御寒的法子比咱们想的要实在得多,宋朝以前还没棉花,可北方不少人照样活到八十岁。
![]()
他们冬天穿的布料,其实挺讲究,麻布反复捶打之后能变得密实,跟丝绸叠着穿,暖和得意外,我试过把麻布和丝绸摞在一起,比单穿一层暖和不少,有钱人更离谱,有人把野兔皮一针一线缝成被子,睡觉时像裹着一团软乎乎的毛,可这种皮被子少说得用三十多张皮子,普通人家,连见都见不着。
![]()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穷人会想出这些办法,唐朝有户人家把废纸泡软了贴成衣裳,晒干后比单衣厚上三倍,我照着古法做了件纸衣,虽然不如皮毛暖和,但零下五度时比光穿单衣强多了,还有人把晒干的稻草塞进棉絮里,这种草被子,农村一直用到八十年代。
![]()
边关的兵把羊油抹在铠甲里头,天一冷就结硬了,能挡点风,有老兵说,这么一来,体温能多留半小时,和尚们更讲究,打坐时慢慢调呼吸,身子自己发热,我跟着练了半个月,冬天真能少穿一件毛衣。
![]()
现在想想,古人把过日子的本事用到了底,汉代的贵族拿花椒和泥抹墙,这种土法子到解放后还能在老房子里看见,就连最普通的火盆也有讲究,底下垫块铁片,热气就能多留两个钟头,这些零碎事儿凑一块儿,反倒比现在靠暖气过冬更耐人寻味。
![]()
最让人记住的,是那些没名字的工匠,他们试来试去,把苎麻纤维和丝线混在一起,三份麻配一份丝,织出来的布,冬天穿起来暖和多了,江南的船工,冬天踩在冰上,脚底直接挨着地,也不觉得冷,这样的办法,没人写进书里,可就是靠着这些,日子才一天天过下来。
今天回头看,古人没羽绒服也熬过了无数个冬天,不是靠一件东西,而是把每样东西都用得透彻,外卖小哥身上这件防寒服,说到底,也不过是把老法子接着往下传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