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perstone, 您的交易至优之选
共2531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短短五个月,澳大利亚的牛肉出口额暴涨近五成,凭一己之力接管了美国在中国高端餐饮市场的空缺。当世界陷入关税泥沼,这个南半球的国家,却在风暴中心静静数钱。
10月10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
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新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此关税为叠加征收,即在现有平均57%的关税基础上再加100%,实际综合税率可能超过150%;
该决定被视为对中国稀土出口限制的直接报复;
特朗普还暗示,若中国进一步采取行动,加税可能提前实施。
![]()
这标志着中美关系再度恶化,刚刚出现的贸易缓和迹象被彻底打破。
外媒普遍认为,这一举动将引发新一轮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动荡。
若特朗普对中方输美产品加征100%关税,中美牛肉贸易将遭受进一步重创;2025年1–7月,美国对中国大陆的牛肉出口仅约 5万吨,较去年同期 下降46%(2024年同期9.3万吨);当前中美牛肉贸易已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这意味着:
美国牛肉基本退出中国市场,
而澳大利亚成为最大替代来源。
前文(9News 报道)已指出,中国近5个月额外进口了近5亿澳元的澳洲牛肉,以填补美国供应缺口。从数据上看,澳洲牛肉对华出口正处于结构性增长通道。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上调对中国的进口关税至145%。这一天,在华盛顿被称为“解放日(Liberation Day)”,也是贸易战的新纪元。几乎所有观察者都认为,世界进入了新冷战经济秩序:关税不再是谈判的筹码,而成为国家安全的延伸。
在这一轮美国主导的关税风暴中,墨西哥和加拿大首当其冲,中国随后被影响,欧洲则谨慎观望。而澳大利亚——这个资源输出国、地缘政治的 “中间地带”——却在硝烟中意外迎来了贸易上的春天。
农牧业的“替位效应”:
从牛肉到羊肉、再到山羊肉
关税战最先被波及的,是食物。
2025年3月,约300家美国肉类加工厂的对华出口许可证失效。紧接着,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中美间的牛肉贸易几乎在数周内冻结。
根据路透社(2025年9月30日)报道:
![]()
“美国对华牛肉出口,从每月1.8亿澳元暴跌至仅1200万;而澳大利亚的出口额从2.1亿澳元暴涨至3.4亿。”
短短五个月,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牛肉多赚了4.74亿澳元,几乎一夜间接管了美国在中国高端餐饮市场的份额。
澳洲肉类分析师 Matt Dalgleish 一语中的:
“这场贸易战,成了澳洲养牛业的意外红利。”
更重要的是,澳洲的谷饲牛肉(grain-fed beef)恰好与美国供应的品质接近,成为最自然的替代者。巴西也在增加出口,但其主要供应冷冻草饲肉,在中国中高端消费市场中不具可比性。
从北京的五星级酒店到成都的日料连锁,菜单上的“US Prime”标签被悄然替换成“Australian M9”。
9News 在9月30日的报道中指出,美国对华出口暴跌高达90%,而澳大利亚几乎 “接盘” 全部缺口。不仅牛肉,连带的羊肉、山羊肉出口也在飙升。
美国市场上,澳洲红肉同样畅销:
“澳洲瘦牛肉被用于美式汉堡混合肉馅,即便征收10%关税,也只会让汉堡价格增加五美分——消费者几乎无感。”
![]()
这意味着:澳大利亚的出口多元化不仅没有受损,反而因贸易战形成了双向盈利——既填补了中国的供应空缺,也出口更多肉类到美国。
这种“左右逢源”的局面,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极其罕见。
2025年7月,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访问中国,两国主席握手交谈。《澳大利亚金融评论》(AFR)称这一幕为 “价值数十亿澳元的握手”。
![]()
在这次访问之后:
中国取消了对澳牛肉、葡萄酒、龙虾等产品的所有进口限制;
双边贸易总额在2024年增长9%,达到3116亿澳元;
澳方出口中,中国市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维州州长贾辛塔·艾伦(Jacinta Allan)访华推广教育合作,贸易部长唐·法瑞尔宣布5000万澳元出口基金以深化中国市场。可以说,阿尔巴尼斯的外交复位,为澳洲农牧业与矿业重新打开了世界上最大的买方市场。
正如奶制品出口商 Peter Verry 所言:
当中国买家重新把澳洲商品视为安全、可靠、甚至体面之选时,品牌 ‘Australia’的价值就回来了。
中国主导的市场再平衡:澳大利亚的“依存悖论”
然而,贸易的繁荣背后,是新的依赖。
![]()
根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2025年7月的报告,中国在澳洲出口中的份额重回历史高点:
2023–24财年,澳洲对华出口高达 9.73亿吨,约占总海运出口的 63%;
相比2021–22年,中国封锁高峰期的6.9亿吨,增长了1.13亿吨。
更惊人的是:
“澳洲出口到中国的货运量是对日本的五倍,对韩国的十倍,对印度和台湾的二十倍。”
虽然以价值计算,这一比例略降至41%(低于2020年的49%峰值),但趋势依旧清晰:
澳大利亚的繁荣仍系于中国的需求。
换句话说,在贸易战的表象下,中澳关系正在经历一种“经济再捆绑”——不是因为政治友好,而是因为彼此的结构性互补。
澳储行(RBA)副行长安德鲁·豪瑟(Andrew Hauser)在2025年5月的悉尼洛伊研究所演讲中,分享了他访华的观察:
“在‘解放日’后,中国虽然受冲击,但表现出惊人的信心。相信仍握有一手强牌。”
他总结了中国的“四张底牌”:
坚定实现5%增长目标,不惜动用财政与信贷扩张;
内需替代外需,以刺激消费、扩大基建支撑经济;
不贬值人民币,以维持国际信誉与资本稳定;
利用供应链优势对冲美国制造业回流计划。
Hauser指出,若以经济力量衡量,中国仍处于有利位置:
“几乎半数中国出口至美国的产品在全球无替代供应源;反之,美国在关键中间品上对中国的依赖远高于舆论所认知。”
这意味着,贸易战在短期内削弱了中美,但却强化了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经济联动。
澳大利亚是“隐形的赢家”
2025年2月,西太平洋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Mantas Vanagas 在报告中写道:
“澳大利亚在这场贸易战中处于一个 ‘inconspicuous position’——不显眼,却安全。”
他的理由有三:
澳对美贸易量小且逆差;
澳出口商品可替代性强(尤其农产品与矿产);
澳元贬值反而提升出口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Vanagas 强调:
“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以铁矿石为主,约占60%,主要面向内需。即便出口型行业受关税打击,这部分需求仍然稳固。”
换句话说,即使中美贸易战导致中国出口下滑,澳洲的核心贸易(铁矿、能源)依然与中国国内建设周期绑定,而非外需。
纵观2025年,澳大利亚处在一个微妙的地缘套利位。
它既是美国的战略盟友,又是中国的供应依赖方。
一边参加与美国、日本、菲律宾的防务演习;
一边派贸易代表团重返上海、青岛、成都。
正如复旦大学金融学者 Charles Chang 所言:“在美国强化贸易壁垒之际,中国反而希望与美国盟友保持贸易畅通,这对澳大利亚来说是天赐良机。”
在地缘政治紧张的表面下,澳大利亚正在 quietly profit from both sides —— 静默地从两边获利。
但这份“安全感” 并非永久。
RBA在5月的货币政策声明中提醒:
“若中国增长跌破4.5%,或人民币贬值引发资本外流,澳洲将通过大宗商品价格渠道感受到直接冲击。”
结语:站在风暴边缘的赢家
回望这一年的时间线,全球贸易战仍在升级:
4月,美国发动关税风暴;
5月,中国反制并加大财政刺激;
7月,澳总理访华;
9月,美国牛肉市场崩塌,澳洲接盘;
10月,中国延长牛肉进口调查,稳定物价。
这场全球经济地震,重新定义了“赢家”与“边缘国”的角色。
在这场中美博弈的缝隙中,澳大利亚暂时成为了一个以风险为食的赢家。
它靠资源、农牧与外交灵活度,在动荡的世界里获得了短暂的高光。但这种高光,是否会像铁矿石的泡沫、牛肉的红利、或葡萄酒的复苏一样——转瞬即逝?当全球经济再度冷却,澳大利亚或许会发现:靠他人的冲突赚钱,比想象中更危险。
澳洲财经见闻
*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11
10-2025
10
10-2025
09
10-2025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