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时备和他的红色纪念馆
赵汗青·刘欣华
皖北的深秋,风里已经带了刺骨的寒意。沿着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往东北方向走,穿过几片收割后的玉米地,清水村武山自然村就静静地卧在一片缓坡上。村子不大,几条水泥路纵横交错,连接着家家户户的青砖灰瓦。在村子最东头,一座红墙灰瓦的院落格外醒目,门楣上“武山红色纪念馆”六个鎏金大字,在萧瑟的天光下显得格外庄重。这里,就是武时备耗尽半生心血打造的“红色家园”。
![]()
今年68岁的武时备,是土生土长的武山人。他中等身材,背有些微驼,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一双粗糙的手布满老茧,那是常年劳作和摆弄藏品留下的痕迹。见到他时,他正蹲在纪念馆门口的石阶上,用一块抹布仔细擦拭着一块褪色的牌匾,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这是当年村里老党员用过的识字牌,字都快磨没了,得好好护着。”他抬头冲我们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眼神里却透着一股执拗的光亮。
武时备与红色收藏的结缘,要从四十多年前说起。1976年,刚满20岁的他在村里担任民兵连长,一次整理村部仓库时,他发现了一个布满灰尘的木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一枚生锈的军徽,还有几张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当时村里的老支书告诉我,这些都是革命年代留下的东西,是咱们武山人的根。”武时备说,那一刻,他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一种莫名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从那以后,他就开始留意收集身边的红色物件。
![]()
最初的收藏,全靠“捡”和“换”。农忙之余,他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跑遍了周边的符离、夹沟、曹村等十几个乡镇的大小村落。遇到老乡家里有旧报纸、老奖状,他就软磨硬泡地求人家转让;看到田埂边、河沟里有疑似革命时期的物品,他就蹲在地上翻找半天。有一次,他听说三十里外的一个村子里,有位老人家里藏着一把抗战时期的大刀,他立刻揣上两个刚出锅的馒头就赶了过去。老人起初不愿意出让,武时备就坐在老人家门口,给老人讲革命故事,讲自己想建纪念馆的想法,足足守了三天三夜,老人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把生锈的大刀送给了他。
![]()
“那时候条件苦,家里人都不理解我。”武时备叹了口气,“我爱人说我是‘疯子’,放着好好的庄稼不种,整天跑东跑西地捡破烂,孩子上学的钱都快被我折腾光了。”最艰难的时候,为了买一件珍贵的藏品,他甚至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村民们也常对他指指点点,说他不务正业。但武时备却一根筋地钻了进去,他说:“这些东西不是破烂,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能丢。我要是不捡,再过几年,可能就真的没了。”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武时备的心思也越来越重。他看着堆放在家里各个角落的红色物件,开始琢磨着要给它们找一个“家”。2005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家的五间瓦房腾出来,改造成一个简易的纪念馆。为了装修纪念馆,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块钱。符离镇政府也及时支持拨付了几万元白天,他和泥、搬砖、刷墙,什么活都干;晚上,他就坐在灯下,小心翼翼地给每一件藏品分类、编号、写说明。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人瘦了一大圈,手上磨出了好几个血泡,但眼神里却充满了干劲。
![]()
2006年“七一”建党节那天,武山红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虽然只是一个农家小院改造的简易场馆,但里面的藏品却足足有上千件,包括革命文献、武器弹药、生活用品等八大类。开馆那天,村里的老党员、小学生都来了,看着一件件带着历史印记的物品,听着武时备讲述背后的故事,大家都深受感动。“那天我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辛苦没白费。”武时备笑着说,眼角泛着泪光。
纪念馆开馆后,武时备更忙了。他既是馆长,又是讲解员,还是保洁员。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起床打扫场馆卫生,整理藏品;有人来参观时,他就热情地迎上去,声情并茂地讲解每一件藏品的来历和故事。遇到节假日,来参观的人特别多,他常常要从早上忙到天黑,连一口热饭都顾不上吃。为了让讲解内容更生动、更准确,他还特意买了很多党史书籍,有空就认真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跑到镇里的党史办去请教。
渐渐地,武山红色纪念馆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周边的村民、学生经常来参观,就连外地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截至目前,纪念馆已经接待了超过10万人次的参观者。2018年,武山红色纪念馆被宿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又被安徽省关工委评为“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面对这些荣誉,武时备却很淡然:“我不是为了出名,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历史,记住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先辈们。”
![]()
如今的武时备,头发已经花白,但他对红色收藏和纪念馆的热情却丝毫未减。这几年,他又陆续收集了几百件新的藏品,纪念馆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他还经常走进学校、社区,给孩子们和居民们讲革命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把纪念馆办下去,把红色故事讲下去。”武时备坚定地说。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武山红色纪念馆的红墙上,也洒在武时备佝偻却挺拔的身影上。他站在纪念馆门口,望着远方的田野,眼神里充满了希望。在这片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的皖北大地上,武时备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守护着一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也点亮了无数人心中的爱国情怀。他就像一颗平凡的种子,在红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用自己的力量,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默默地奉献着。
赵 汗 青
![]()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高级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驻会会长,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新媒体主管。《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2021年歌词“我有一个梦”获安徽省一等奖。已出版创作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长篇作品。
刘 欣 华
![]()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区政协委员、区知联会副会长、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盐城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现为安徽省企业文化网副总编,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主任。有千余篇随笔、散文见诸国内外报刊网络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