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尉犁县东南90公里的荒漠深处,一座修筑于一处大型红柳沙堆上,唐代烽燧遗址。
这里不仅出土了国内数量最多的唐代文书,更再现了1200多年前,戍边将士的真实生活。
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性发掘,结果震惊学界:
累计出土文物1450余件,其中文书达883件。
包括纸文书、木简、帛书等多种形态,内容涵盖军事、生活、文学、法律等方方面面。
![]()
这座烽燧也因此连续三年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荒漠中的唐代烽燧,结构完整震撼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位于孔雀河北岸一处红柳沙堆上,始建于唐代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废弃于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沿用近100年。
烽燧平面呈方形,立面为梯形,残高5.6米,由土坯夹芦苇草垒砌而成。
沙堆顶部东侧为烽燧本体,西侧有三间房屋,面积约80平方米,内有凉炕、灶址、柱洞等生活设施。
![]()
周围还发现木栅栏、水塘、踏步、灰堆等遗迹,构成一处功能齐备的综合性军事设施。
883件文书出土,内容震惊学界
遗址中出土了883件文书,是国内遗址出土,唐代文书数量之最。
其中包括:
军事文书:战报、军令、巡查记录、武器申领、战马病疫处理等;
文学作品:《游仙窟》(国内最早实物)、《韩朋赋》《孝经》《千字文》等;
![]()
私人书信:将士家信、借贷契约、禄命书、佛经等;
木简实物:首次发现“计会交牌”“平安火”“都游弈”等巡检制度记载。
这些文书九成以上为汉字书写,纪年明确,出现“先天”“开元”“天宝”“至德”等年号,证明汉字,是当时西域官方通用文字。
稻米、葡萄酒、野生动物:戍边生活不简单
多学科分析显示,戍边将士的饮食丰富多样:
![]()
主食:水稻、青稞、大麦、小麦、粟、黍等;
果蔬:桃、杏、枣、葱、甜瓜、西梅等;
肉食:马鹿、黄羊、野猪、野兔、鱼等;
饮品:葡萄酒(残留物发现丁香酸成分)。
甚至还在灰堆中发现了人和狗的粪便样本,堪称“千年生活直击”。
“楼兰路”防线:唐代西域镇防体系浮现
文书表明,该烽燧为唐代“沙堆烽”故址,也是一处“游弈所”治所,属于焉耆镇东境军事防线——“楼兰路”上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
![]()
新发现“掩耳守捉”“焉耆守捉”“临河烽”“马铺烽”等军事机构,以及“楼兰路”“麻泽贼路”等防御线路,均不见于史书记载,填补了唐代焉耆镇军防体系的空白。
遗址中还出土了用焉耆文书写的纸文书和木简,说明当时不仅有来自中原的汉兵,也有当地蕃兵蕃将参与戍守。
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
结语:烽火虽熄,文脉未断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发掘,不仅再现了唐代戍边生活,更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它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为当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历史参照。
而那些曾被将士们握在手中的《孝经》、写下的家信、饮过的葡萄酒,至今仍在无声诉说着:边塞虽远,家国同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