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二氧化硫测定仪(6 位)的工作原理,核心是基于 **“酸化 - 蒸馏(或加热释放)- 吸收 - 定量”** 的经典检测逻辑,结合仪器的 6 位并行设计、自动化模块(自动加酸、磁力搅拌、冷却水循环),实现对食品 / 药品中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类衍生物)残留量的高效、精准测定,完全符合《GB 5009.3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及《中国药典》中关于二氧化硫检测的技术要求,具体流程可拆解为以下 5 个关键步骤:
1. 样品前处理与加样:奠定检测基础
实验开始前,需将待检测样品(如食品中的果脯、蜜饯、葡萄酒,药品中的中药材、饮片等)按标准要求进行预处理 —— 通常是将样品粉碎、匀浆后,准确称量至仪器的 6 个独立反应瓶中(6 位设计支持同时处理 1-6 个样品,互不干扰),并加入适量蒸馏水或特定提取液,使样品中的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等结合态形式)充分溶解或分散。
2. 自动加酸:触发二氧化硫释放
仪器通过内置的自动加酸模块(如高精度蠕动泵或定量加液器),按预设程序向每个反应瓶中精准加入定量的酸性溶液(通常为盐酸或硫酸,浓度符合国标要求)。酸性条件会破坏样品中二氧化硫与其他成分的结合状态(如亚硫酸盐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反应:Na₂SO₃ + 2HCl = 2NaCl + H₂O + SO₂↑),使二氧化硫以气态形式从样品中释放出来。
3. 加热与氮气吹扫:高效分离气态二氧化硫
- 加热促释放:每个反应瓶对应独立的加热单元(如远红外陶瓷加热碗),可单路控温并开启 “微沸模式”—— 通过适度加热(非剧烈沸腾,避免样品暴沸导致杂质混入),加速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硫的释放速率,确保样品中二氧化硫几乎完全逸出。
- 氮气吹扫分离:仪器主机配备氮气总接口(带稳压保护阀),6 个通道各有独立转子流量计(流速 100-2000ml/min 可调),可向每个反应瓶中持续通入洁净的氮气。氮气作为 “载气”,能将反应瓶中释放出的气态二氧化硫快速、定向地吹入后续的吸收装置,避免二氧化硫在反应瓶内残留或被其他成分吸附,保证分离效率。
4. 冷却与磁力搅拌:确保二氧化硫充分吸收
- 外置冷却水循环:防吸收液挥发:气态二氧化硫被氮气带入装有吸收液的接收瓶(如过氧化氢溶液,可将 SO₂氧化为硫酸;或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可与 SO₂反应生成亚硫酸盐),此时仪器的外置冷却水循环装置会对接收瓶进行持续冷却 —— 因二氧化硫吸收过程可能伴随轻微放热,冷却可防止吸收液因温度升高而挥发,同时避免气态二氧化硫未被吸收就随尾气逸出,保证吸收完全。
- 内置磁力搅拌:强化吸收效果:每个接收瓶底部对应独立的内置磁力搅拌器(可单组调速,无级调节搅拌速度),搅拌能使吸收液与气态二氧化硫充分接触、混合,打破 “局部浓度差”,避免吸收液局部饱和导致的吸收不完全问题,进一步提升二氧化硫的回收率。
![]()
5. 定量计算:得出二氧化硫含量
当二氧化硫被完全吸收后,需通过特定方法对吸收液中的二氧化硫(或其反应产物)进行定量,常见两种方式(仪器设计会适配对应定量逻辑):
- 滴定法(国标主流):若吸收液为碱性溶液,可通过自动滴定模块向吸收液中滴加标准碘溶液(或硫代硫酸钠溶液),利用氧化还原反应(SO₂ + I₂ + 2H₂O = H₂SO₄ + 2HI)确定终点,再根据滴定剂的消耗量、浓度及样品质量,按国标公式计算样品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
- 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若吸收液中加入了特定显色剂(如对品红 - 亚硫酸显色体系),二氧化硫会与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物质,仪器可通过内置的分光检测模块测定有色物质的吸光度,结合标准曲线(提前用已知浓度的二氧化硫标准溶液绘制),自动计算出样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综上,整个过程通过 “自动加酸 - 加热吹扫 - 冷却吸收 - 精准定量” 的自动化闭环,既规避了手动操作的误差(如加酸量不准、加热温度不均),又通过 6 位并行设计提升了检测效率,最终实现对食药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准确、高效测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