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晚清的衰败,我国失去了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的外西北,伊犁河谷也被一分为二,分属于两个国家,有人说,如果外西北没有丢失,伊犁也许比乌鲁木齐更适合作为新疆的首府,那么,这一观念有什么依据呢?
![]()
外西北是如何丢失的
外西北指的是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以东地区,核心还包括伊犁河下游以及帕米尔高原等地区,另还包括瓦罕走廊。
18世纪中期,清朝通过平定准噶尔汗和大小和卓叛乱,将外西北的核心区域纳入中原王朝管辖,为了便于管理,清朝在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其管辖的范围从东侧的哈密向西直至帕米尔高原,北抵巴尔喀什湖以及额尔齐斯河上游,南达昆仑山,区域总面积超过了200万平方公里,比如今的新疆还要大。
并且当时的外西北属于边疆重地,清朝为稳固边境,在伊犁河谷、巴尔喀什湖以东屯田驻军,修建多个军事据点,同时通过明确的税收、户籍管理等制度,对外西北的主权管辖具备充足的法理依据。
![]()
直到19世纪中后期,清朝开始没落,沙俄趁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战败,联合英法迫使其签订《北京条约》,在割让外东北大片领土的同时,还模糊了外西北边界,将原本属于我国的内湖斋桑淖尔、特穆尔图淖尔纳入所谓“待勘边界”范围,将原本清军的巡逻点和常驻卡伦,视为划界依据。由于当时的清朝深陷内外危机,无暇顾及外西北,只能被动接受这些条件,这也为后续沙俄大规模割占外西北埋下了隐患。
1864年,沙俄继续迫使清朝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强行割走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土地。
1864年,沙俄又趁阿古柏占领新疆之际,以“代清廷收复伊犁”为借口,出兵伊犁河谷,将其实际控制,直到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中俄就伊犁问题启动谈判进程,经过一番拉扯后,中俄在1881年签署《伊犁条约》,沙俄归还伊犁九城,但还是割占了伊犁河谷西部,霍尔果斯河以西和伊犁河南北两岸大约7万平方公里领土。
![]()
时间来到19世纪末,英俄在中亚博弈激烈,又涉及到了帕米尔高原的归属问题,1892 年沙俄违背此前约定,出兵占领帕米尔高原北部萨雷阔勒岭以西地区,三年后,沙俄与英国抛开当事国中国,私自签订协议,划定在帕米尔的势力范围,并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高原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视为缓冲带,这便是瓦罕走廊。虽然清朝曾多次提出抗议,但因甲午战争的爆发,清朝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东亚,更无力顾及西北地区,最终导致帕米尔的分割成为事实。至此,加丢失的3万多平方公里帕米尔高原,沙俄总计割占了我国外西北近55万平方公里土地。
直到苏联解体后,随着中亚各国的独立,我国逐步与各国划定边界,曾经属于我国的外西北,如今已经属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阿富汗有效管辖领土。
伊犁的战略价值
孙中山先生曾提出了“谋大洲则伊犁”的战略构想,他认为中国若定都伊犁,便可称霸亚洲。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便在于伊犁的位置实在太重要了,伊犁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开口向西呈喇叭状面向中亚,北接俄罗斯,南望印度,被视为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具备连接西北,辐射亚洲的战略优势, 如今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之一,适配于新疆向西开放战略。
![]()
并且历史上,伊犁确实是新疆的行政和军事中心,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时,府治就设在伊犁河谷的惠远城,也就是如今的霍城县境内,并在此后近150年里,伊犁一直是新疆的军事中枢。
另外伊犁相较于干旱荒漠为主的新疆来说,是一块气候湿润的宝地,有着“西域湿岛”“塞外江南”之美誉,这里年降水量能够达到250毫米到800毫米,伊犁河年径流量则能够达到167亿立方米,占新疆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这种自然条件,为伊犁农业发展提供了优势,使其成为新疆粮食、油料以及特色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尤其是薰衣草,种植面积占全国 95%,是世界薰衣草三大种植基地之一。粮食自给率则能够达到150%,在确保新疆物资供给的同时,也为全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并且伊犁资源禀赋,2013年,我国曾在河谷发现了一处特大型金矿,潜在经济价值高达近200亿元。
结合伊犁的自然条件、战略价值、发展潜力,因此被认为是“更适合作为新疆首府”,那么,你觉得如果我国没有失去外西北,伊犁是否适合作为新疆的首府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