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8日假期最后一天,多少娃正在赶作业创造“女娲补天”的奇迹?怎样才能让娃写作业不磨叽?妈妈圈流行一个“邪修法”——直播写作业。李女士的孩子从小学习称不上自觉,甚至是有点“不听话”,天天写作业像拿个小皮鞭一样,要在后面抽着督促学习。前段时间,李女士试了直播写作业,镜头对着,孩子连话都不敢说了,效率明显提高。李女士那次直播了将近两个小时,浏览量有近两万。
(10月9日红星新闻)
假期末尾,“直播孩子写作业”成为妈妈圈的热门话题。有家长靠镜头监督让孩子效率翻倍,有孩子化身“小老师”边写边讲,甚至还有家长收到家人“打赏”、把直播变成“自娱自乐”。这场看似解决了“写作业磨叽”难题的“教育创新”,实则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当孩子的学习过程变成镜头下的“表演”,当家庭教育的焦虑被“流量”放大,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用“云监工”换效率的方式,或许能管一时,却管不了一辈子,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推向“流量”的漩涡,让他们在注视与议论中默默“流泪”。
从短期效果看,直播确实能靠外部压力约束孩子行为。镜头前的“云监工”让孩子不敢分心、不敢拖延,甚至主动展现出“专注”“积极”的一面,家长也能暂时摆脱“催作业”的亲子矛盾。但这种效果如同“短效药”,只作用于“有人监督”的时刻,却无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免疫力”。孩子写作业的本质,是巩固知识、学会规划的过程,需要内在驱动力的支撑——当直播关掉,“云监工”离场,没有了外界注视的压力,那些被压抑的拖延习惯、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很可能加倍反弹。毕竟,孩子未来的求学路上,没有永远在线的“网友监督员”,考场里更不会有镜头为他“提神”,靠外部监督换来的效率,终究抵不过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直播写作业还可能将孩子置于“隐私暴露”与“流量消费”的双重风险中。尽管有家长刻意避开孩子的脸,只拍小手或作业本,但孩子的写字习惯、学习节奏、甚至偶尔的失误与困惑,仍会通过镜头传递给陌生网友。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一句无心的调侃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一次恶意的评论或许会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更有甚者,若直播意外获得高流量,孩子可能会被贴上“乖学生”“拖延症”等标签,陷入“为讨好观众而学习”的误区。当学习从“为自己成长”变成“为镜头表演”,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乐趣,而是被审视的压力——这种以“教育”为名的流量消耗,本质是对孩子隐私权与人格尊严的漠视,所谓的“轻松氛围”,不过是家长用镜头编织的幻象。
深究背后,家长选择直播写作业,本质是家庭教育“江郎才尽”的无奈。面对孩子的拖延问题,部分家长不愿花时间拆解原因——是知识点没吃透导致畏难?是时间规划能力不足?还是缺乏学习兴趣?反而寄希望于“直播”这种捷径,用外部监督替代耐心引导,用网友的关注填补教育方法的空白。但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从不是“甩锅”给镜头,而是做孩子的“引路人”:陪孩子一起制定作业计划,教他把大任务拆成小目标;在他分心时温和提醒,在他进步时及时鼓励;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明白“写作业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就像那位提醒“平台不允许未成年人直播”的家长,虽有顾虑却仍选择这种方式,恰恰暴露了部分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的迷茫与妥协。
教育从来不是“走捷径”的游戏,孩子的成长更容不得“流量”的消费。直播写作业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效率,却换不来孩子对学习的热爱;能赢得网友的关注,却赢不了孩子自主成长的未来。家长真正该做的,是放下手机支架,丢掉“云监工”的幻想,用耐心与陪伴替代镜头与流量——让孩子在没有注视的环境里安心学习,在自主探索中找到乐趣,这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监管”,也是家庭教育应有的温度。别让“流量”的光芒,遮住了孩子本应自由生长的模样;别让镜头里的“配合”,变成孩子心里默默的“流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