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是江西五大河流之一修河的源头,境内有定江河、金沙河、石桥河三大主要河流。近年来,铜鼓县首次发现鱼类新物种虎纹后鳍花鳅,“水中大熊猫”大鲵(娃娃鱼)频繁现身、野生水生重点保护动物棘胸蛙屡见不鲜……这不仅仰赖铜鼓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得益于铜鼓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
划好红线,推进源头管控
“我们这的水特别好!”提到铜鼓的水,铜鼓人民无不自豪。水质好不好,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1年—2024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V类及劣V类水断面消除率、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水质综合指数全省排名前列。
水质持续向好的背后,是铜鼓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紧扣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出台《铜鼓县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并建立严格执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长效机制,“十四五”以来否决30余个高风险项目,2021—2023年度连续3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变化等级为“轻微变好”。
铜鼓县持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完成对全县2个县级和7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的划定,建有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工作机制,严厉打击水源保护区及周边威胁水质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近三年查处水环境违法案件9起,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安全。
系统治理,重现水清岸绿
入夜时分,定江河畔,不少居民在河边彩道散步。“谁能想到这条河现在能变得这么清、这么美。”一位市民感慨道。
近年来,铜鼓县创新探索流域共治模式,与修水县签订江西省首个跨设区市横向流域补偿协议,开启修河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新篇章。开展水陆共治、干支流同治,投资约13亿元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定江河“一河两岸”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新画卷。
今年4月,总投资约13.3亿元的铜鼓县长江流域定江河支流源头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农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纳入省级EOD模式项目。其中,生态环境治理类项目投资占比约23%,将紧扣“定江河支流源头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核心,一体规划“产流区—净化区—保护区”空间格局,系统推进源头修复、河道清淤、农村污水治理、矿山修复等生态治理工程,为后续产业融合筑牢绿色基底。
全民参与,共享绿色效益
水体美不美,群众的感受是关键。铜鼓县每年安排近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河湖日常管护,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设置巡查员、河(库)警长、护河(库)员和义务监督员等5支队伍,共有500余人,严格落实“1+2+5”治水反馈机制,让全县102条小溪、401座池塘、17条水渠、17条小河、5条沟都有“管家”。曾经的“臭水沟”“臭水塘”蜕变为村民身边的“小微景观”,实现了山水相依、村水相融、人水相亲。目前,铜鼓县共建成一个省级水生态文明示范镇、23个省级水生态文明村。
生态美带来产业兴。铜鼓将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相结合,挖掘河湖生态资源价值,依托清澈的水域和优美的岸线,打造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尖尾峡森林漂流、东浒森林水世界、带水清溪谷乐园、碧湾海景区等特色文旅项目,带动沿线村庄发展特色产业,使当地村民从“水+绿色农业”“水+文旅”等产业发展中受益。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65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7%、19%。
铜鼓将继续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流金淌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