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尘埃落定,三位深耕量子力学领域的科学家因在原子囚禁技术上的突破获奖。
随着获奖者的曝光,网络上再次掀起关于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较少的讨论。
有外网网友质疑中国科研实力,言语间不乏偏颇之词,也网友认为诺奖存在意识形态偏见与资本操控,认为其权威性不足。
诺贝尔奖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奖项,其评选结果既非衡量科研实力的唯一标尺,也并非完全脱离历史语境的 “纯粹公正” 产物。
![]()
诺贝尔奖特质之一是 “时间滞后性”,一项成果从问世到获得认可往往需要数十年时间沉淀。
美国科学家弗郎西斯・佩顿・劳斯1911年发现 “肿瘤病毒”,直到1966年才捧起诺奖奖杯,此时他已87岁高龄。
英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波恩 1926年提出“波函数统计分析”,获奖时已时隔28 年。这种滞后性意味着,当下的诺奖实际上是在嘉奖半个世纪前的基础科研突破。
![]()
而半个世纪前中国正处于科技事业百废待兴的起步阶段。
建国初期,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不足500人,科研机构仅有30多个,整体科技水平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至少一百年。
在这样的基础上科研经费更是捉襟见肘,1956年制定的首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总投资仅相当于当时美国一年科研投入的零头。
![]()
直到199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还不足20亿元,而同期美国已超过300亿美元。
经济基础的薄弱直接限制了基础科学的发展。20 世纪中叶正是量子力学、粒子物理等领域的黄金发展期,西方发达国家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建立起完善的科研体系,而中国科学家首要解决的是 “有无” 问题。
从1958年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到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再到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些成果都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实现的“突围”,而非对基础理论前沿的系统性探索。
![]()
即便如此中国仍有多项成果具备诺奖级水平却因历史原因错失机会,赵忠尧1930年首次捕捉到正电子,早于同类获奖成果却未获认可。
邹承鲁等人1965年合成牛胰岛素,因特殊历史时期与诺奖擦肩而过。
评判一个国家的科研布局,不能脱离其历史使命与现实需求。
建国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家安全与民生改善压力,决定了科研资源必须向国防安全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倾斜,这种选择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基础理论领域的突破速度,却为国家发展筑牢了根基。
在国防领域钱学森等科学家领衔的 “两弹一星” 工程,让中国在冷战格局中获得了生存保障。
黄旭华隐姓埋名数十年研制核潜艇,实现了 “深潜重器” 的从无到有,马伟明院士攻克的中压直流弹射技术,使中国航母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贵德院士研发的超远程雷达,将探测距离延伸至8000公里,构建起国家安全的“千里眼”。
![]()
这些成果虽未冲击诺奖,却实实在在地保障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民生领域的科研突破则直接关系到14亿人的福祉。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用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徐光宪院士建立的稀土萃取分离理论,使中国稀土提取纯度跃居世界第一,从“资源大国” 转变为 “技术强国”。
舒印彪院士带领团队建成的特高压输电系统,实现3000公里输电损耗仅5%,让新疆的光伏电力能高效输送到长三角、珠三角。
北斗导航系统的全面组网,更在贸易战、科技战中避免了中国陷入 “导航受制于人” 的被动局面,其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物流等 40 多个行业。
“十四五” 期间,中国在 “天宫” 空间站、“嫦娥六号” 月背采样、“海斗一号” 万米海试等重大工程上取得突破,5G 基站数量占全球 60% 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 年世界第一。
![]()
这些成就背后,是数十万科研人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选择,正如王贻芳院士所言:“中国科研的底色是解决实际问题,这与西方侧重自由探索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诺奖的评选标准并非 “放之四海而皆准”,其背后暗含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与评价逻辑,与中国的科研制度及价值观存在天然差异。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奉行个人主义与精英主义,科研评价更注重个体突破与理论创新,而中国则始终坚持集体主义,强调科研的社会效益与系统价值。
![]()
西方通过 “精英筛选” 模式培育顶尖科学家,科研资源向少数 “明星学者” 倾斜。中国则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的完整科研体系,更注重团队协作与人才梯队建设。
歼20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北斗系统研发涉及全国200多家单位、数万名科研人员,这样的 “集体攻坚” 模式难以产生诺奖青睐的 “个体英雄”,却能完成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
中国正在从 “跟跑” 向 “并跑”“领跑” 转型,科研布局正经历从 “需求驱动” 到 “需求与探索并重” 的深刻调整。
![]()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70% 以上。
看待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较少的现象,需要保持历史耐心与辩证思维。
诺奖的滞后性使其难以反映中国当下的科研实力,而中国基于国家需求的科研布局,决定了科研成果更多体现在国防安全、民生改善等 “隐性贡献” 上,这些贡献虽未获得诺奖认可,却比单一奖项更具现实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