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传柱
全球已发现的蛇类超过4000种,毒蛇约占20%,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毒蛇近250种。全世界每年发生蛇咬伤450万~540万例次,严重中毒者180万~270万例,近40万毒蛇咬伤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残疾(如截肢、肢体功能障碍等),造成8.1万~13.8万人死亡。
2022年5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启动了“全国蛇咬伤流行病学调查”,重点聚焦中国蛇伤流行病学数据、中国居民蛇伤知信行的现状、中国基层医护人员蛇伤事件处置能力和中国蛇伤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本文结合全国蛇咬伤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数据,对蛇咬伤的分布特征、诊疗现状、治疗手段等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公众对蛇咬伤的认知,规范临床蛇咬伤救治行为。
▊▎蛇咬伤患者的分布特征和诊疗现状
地理分布上,高发区域主要为长江以南,东北和西部每年也有超千例就诊,咬伤多发生于农田和路边。时间分布显示,蛇咬伤多发于4~10月,7~9月为高峰,致伤时间常见于18:00至次日6:00。仅32.45%的患者于咬伤2 h内就医,22.60%延误超12 h。40.52%的患者住院<3 d,33.52%为3~5 d。人群分布以男性、51岁以上中老年为主,其中51~65岁占40.10%,儿童占6.16%。职业以农林牧渔业居多,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四肢为最常见的被咬伤部位,其中足部、踝关节和小腿占56.28%,手、前臂和上臂占41.90%。
88.22%的患者入院时为轻度咬伤,11.14%为中度,0.64%为重度。56.36%的病例蛇种记录不明确,在明确的蛇种中,蝮蛇和竹叶青最常见。竹叶青咬伤患者轻、中、重度比例为88.76%、10.57%、0.67%;蝮蛇为84.83%、14.94%、0.23%。临床表现以血液系统损害最常见,其次为神经系统、感染指征及泌尿系统损害。治疗中系统性治疗、局部处理和中药应用广泛,但抗蛇毒血清使用率仅69.57%。出院时病情好转占82.44%,完全康复6.82%,未康复0.03%,放弃治疗10.65%,死亡0.06%。竹叶青咬伤患者康复及好转率为85.22%,蝮蛇为92.21%。以上数据来源于2022—2023年的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病例调查,样本总量为40 817例。
▊▎临床诊断与院前处置
蛇咬伤后,局部常见牙痕、不同程度疼痛、出血、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炎、肿胀、红斑、皮温升高、水疱(出血/非出血性)及瘀斑等。特异性表现因蛇毒类型不同,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三联征(双侧眼睑下垂、下行性麻痹、呼吸困难/急性呼吸衰竭)、血液毒性三联征(蛇毒诱发的消耗性凝血病、局部或全身出血)或细胞毒性三联征(严重疼痛、进行性肿胀和组织坏死)。混合毒蛇咬伤可能同时出现多种表现。
诊断蛇咬伤应进行血液生化、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检查,并结合心电图、胸片或肺部CT等基础影像学评估。以临床中毒表现为核心,诊断需依据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及当地流行病学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因过度强调致伤蛇种的确认延误治疗。严重程度推荐采用“改良蛇咬伤严重程度评分量表”动态评估,需要提醒的是,毒蛇咬伤的评估有明显时限性,过程性动态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院前延迟。建议患者快速脱离现场,避免二次咬伤,应尽快前往附近有蛇伤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救治。现场不建议对局部伤口做过多的处理,严禁徒手接触蛇、用止血带结扎、用刀去切割伤口(牙痕)、企图用嘴吸出毒素、用冰敷或将伤口浸入冰水中、饮酒止痛或喝咖啡饮料、用烧灼等方法处理伤口,不建议等待症状发作以确定是否中毒再就诊。
▊▎院内治疗
(一)优先措施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维持是处理毒蛇咬伤的优先措施。首要是维持气道通畅,保持呼吸和氧合,稳定循环和血压、意识等。
(二)支持疗法
生命支持是毒蛇咬伤救治的优先措施。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严重蛇毒诱发的消耗性凝血病 者避免中心静脉或动脉穿刺),酌情给予乳酸林格液或生理盐水以维持有效容量平衡,完善相关检查,使用抗蛇毒血清前将伤者置于座位或斜靠位、受伤肢体处于低垂位,监测尿量等。建议所有无症状的毒蛇咬伤患者,至少留院观察24 h。
(三)抗蛇毒血清治疗
抗蛇毒血清是毒蛇咬伤的基础性治疗药物,是对抗蛇毒唯一确定安全有效的药物,其使用时机和剂量选择是毒蛇咬伤治疗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决策。局部或全身进展性中毒表现就是使用抗蛇毒血清的使用指征,建议抗蛇毒血清遵循“尽早足量、及时追加、同种专一、异种联合”原则。中毒症状持续或恶化是追加用药的指征,间隔时间6~8 h,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酌情缩短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抗蛇毒血清是异种蛋白,有时会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且皮试阴性无法预测潜在的过敏反应。因此,建议首次使用抗蛇毒血清在有急救条件的场所进行。抗蛇毒血清皮试阳性可使用脱敏疗法进行处理。肾上腺素是严重不良反应的首选药物。
(四)外科处理
毒蛇咬伤院前无需做伤口有创处理,局部可用清水冲洗。绝大多数毒蛇咬伤的牙痕无需处理,切开清创必须在使用足量抗蛇毒血清后方可考虑。多种血液毒和细胞毒类蛇咬伤易产生局部张力性水疱或血疱,可用无菌注射器于水疱低垂位抽吸泡液,或作微切口,促进疱液流出,疱液释放后可用无菌纱布轻压迫包扎,避免再次产生水疱。负压创面疗法可以考虑用于细胞毒类蛇伤患者的后期创面治疗。
(五)其他治疗
及时缓解伤者的疼痛症状是蛇咬伤救治的重要对症措施。目前止痛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阿片类两种,但是NSAIDs有抗血小板的作用,应避免在血液毒患者中使用;足量使用抗蛇毒血清后,给予体位引流,可抬高肿胀的患肢至不低于胸骨角水平即可有效消肿。此外,蛇咬伤无需常规抗感染治疗,仅在有明确感染或坏死时应用;应常规预防破伤风,其制剂与抗蛇毒血清需间隔至少1 h使用;抗胆碱酯酶药(如新斯的明)适用于抗蛇毒血清疗效不佳的神经毒类蛇伤患者;中医药内服、外用及针灸等方法可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此外,蛇咬伤救治的前沿进展主要聚焦新型抗蛇毒血清研发、新型抑制剂的应用(合成肽、磷脂酶A2抑制剂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早期生物标志物检测以及智能诊断系统等方面。
▊▎展望
毒蛇咬伤是一个严重且具有潜在致命性的急诊事件,院前、院内延迟治疗、不当的院前处理方法以及临床医生的处理能力不足、转诊流程不完善等因素,都是导致患者致死或致残的关键因素。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依托“急诊急救大平台”,系统构建了三级蛇伤救治体系。此外,基于国内各地各医院毒蛇咬伤救治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分会正在建设蛇伤救治专家库,并于今年7~10月通过线上+线下教学平台,提供高质量、同质化的培训,提升一线医护人员的蛇伤诊疗能力。同时,分会将以各级蛇伤救治中心为基础,大力推动蛇伤科普教育,提升社区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未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将推动蛇伤领域的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和优先领域的研究创新,推动将相关证据有效转化为政策和规范化的临床实践。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有望真正实现蛇伤患者“零死亡、零致残”的最终目标,为蛇伤患者提供更好的生命保障和生活质量。
(作者:海南医科大学 颜时姣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急救科 王金龙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吕传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