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历史学古诗,今天看的篇章为 《春日》 。
《春日》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作。中国儒学的发展,前期有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后期有朱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全宋诗》中,朱憙留下的诗作有一千多首,最脍炙人口的,应该就是这首《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是春天那种风和日丽的大晴天。
“等闲”,是随便,寻常。
“东风”,是春风。“东风面”是拟人的用法,也就是春天的模样。
所以这首诗的意思是:
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寻芳来到泗水之滨;这里无边无际的春光让人耳目一新。
任何人随随便便就能认出春天的模样,那到处盛开着的万紫千红就是新春。
这首诗描述的是春天的景致,但却不似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那般从微观入手,而是大处着眼,直接写大场面:
“胜日寻芳泗水滨”,七个字,把时间、地点和主题都点出来了。天气好,诗人起了游兴,要去寻芳。春天的景致,就是要在水边才最为明媚。
“无边光景一时新”,拉开一个全景镜头,从天上到地下,从山光到水色,全都变得焕然一新。
“万紫千红总是春”,不是任何一棵草,不是任何一枝花,而是所有的花都开了;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颜色,而是所有的色彩都绽放了,这才是春天的样子。
大气象、大场面、大格局,营造出了一种整体性的效果。
![]()
深入研究,会发现这首诗其实是一首说理诗,即物说理:
泗水在山东,南宋和金朝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属于金朝。所以南宋的朱熹春游,是到不了泗水之滨的。泗水在春秋时期属于鲁国,是孔子的家乡,也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当年孔子居于洙泗之上,在这里传道授业。
朱熹无法亲临泗水,只好神游泗水,追寻圣人之道。“圣人出,儒学兴”,儒家思想的指引,让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无边光景一时新”。
儒家的教化就像浩荡的春风一样,一下子就催开了思想的花朵,让人心、让世界,都显示出了如春天般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了如图画一样的万紫千红。
这首《春日》把深奥的道理包含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情理兼具,收放自如。即使不把它当成说理诗,也仍然是一首充满活力的春日赞歌。
两宋时期,传统的儒家学说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叫作“理学”。理学是讲天理的学问,它号召所有人都学着做圣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对宋元明清时代影响特别大,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只要心里装着儒家思想,心里就有万紫千红的春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