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登临处,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嘉靖状元罗洪先题额,“孔子登临处”并联: 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
其大意是: 圣人孔子走遍天下,亲至泰山,名传千古。贤明皇帝远出京师,君临东岳,造福万年。
对联中的所谓“素王”,指孔子。古人把那些功德高尚,天下所归,而无王位的人称素王。但是很多人把此处的“素王”错看成“秦王”。
图:“孔子登临处”及门联由明嘉靖状元罗洪先所题,门联于1967年被凿毁
我们今天聊一聊“孔子登临处”的题写者“罗洪先”的故事。
图:明朝状元罗洪先,同江西老乡严嵩是儿女亲家
仕途十年,“子欲养而亲不待”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人。早年仕途顺利,1525年中举人,1529年赴考会试,擢进士,授任翰林院修撰,有人称之为罗状元。
此后不久,居家照料父亲两年,后再不赴官就要到期除名,罗洪先辞别父母返回京城。不久遭父丧,又返回。1535年再遭母丧,继续守孝,罗洪先虽然前期仕途顺利,但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先后离世,
擢进士十年后的1539年,罗洪先重新步入仕途,奉召出任左春坊左赞善。
因荐嘉靖皇帝而被革职
明朝嘉靖帝深居简出少上朝,荒废早朝已久,。罗洪先同好友唐顺之、赵时春分别上疏谏言,建议嘉靖皇帝朱厚熜因病不能上朝,就由太子在新年初一的早朝上接见群臣。然而朱厚熜却被罗洪先等的提议触怒,因为这个提议似乎暗示自己的病情不可康复。在1541年,三人俱被革职除名。罗洪先只好再次返乡。
归隐田园后潜心研究阳明学
罗洪先仕途未满三年,对敏感无能的皇帝不抱希望后,一头扎进阳明学中,后来儿女亲家严嵩极力推荐,洪先依然坚辞不做官。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三月,调任吉安知府,虽不到一年,其学说对吉安影响甚巨。长于吉安的罗洪先,早年就十分仰慕王阳明,“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
图:王阳明在去世前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致良知”是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
罗洪先强调“致良知”的“致”的重要性,认为“良知也许发乎自然,但是内心的善恶总是扰乱人们的道德本我,阻止人们实现良知,因为他认为“致良知”的最佳途径是“归寂”(复归心静)。人们必须暂时将自己远离感情消除欲望,停留在一种“虚静而寂”的状态,达到良知的功用与其本体“内外两忘”。
受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影响,罗洪先寻到吉水阜田石莲洞,洞口种上梅花,闭门谢客,在石莲洞“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后来在旁边建立书院,广收弟子,传承吉水文脉。据资料说,罗洪先后人传到第九代,就在石莲洞里吃斋念佛,没有再嫡传下去。
相对于阳明学,地理学方面的成就更加卓著
在1541年被朝廷免职后不久,罗洪先就开始编制地图,绘成《广舆图》。首倡比例尺,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综合分省地图。这一时期刊刻的大多数地图和地图册主要基于罗洪先的《广舆图》而绘制的。
1584年,利玛窦刊印《舆地山海全图》时,把纬度和经度的概念介绍到中国。后来在绘制东亚部分时他很可能参考了1579年版的《广舆图》。
图:《舆地山海全图》大明部分
除此之外,罗洪先的书法书法功力精湛,在晋祠、庐山、乐安等地都留存有他的墨宝。其中包括泰山孔子登临处坊的题额及门联。遗憾的是门联于1967年被凿毁。但是“孔子登临处”五个大字依然熠熠生辉。
图:罗洪先所题“孔子登临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