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蟠将那个装满食物的麻袋放在考桌旁时,监考官员们面面相觑。
![]()
这位来自江苏徐州的考生不仅携带了远超常人的干粮,更在随后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应试态度。在他人奋笔疾书之时,李蟠却从容不迫地边吃馒头边沉思,直到夜幕降临才点燃蜡烛继续作答。这种特立独行的举止最终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也开启了一段流传三百年的科举佳话。
![]()
李蟠家里那股书香气就没断过,祖上是明朝天启的举人,他爹是南明弘光的拔贡,生在这样的家里,从小就被人盯着学问,读书那叫一个快,写起文章来刷刷的,一口气能写好几千字,可这考试的路子就是不顺,二十八岁才算入了学,三十六岁才中个举人,拖到四十三岁才有机会上殿考试,这路走得慢,人也就磨得没脾气了。
![]()
殿试那天的事儿现在还有人念叨,清朝的规矩严,天不亮就进去,太阳下山就得交卷,李蟠自己知道自己写得慢,就怕肚子饿了没力气,干粮准备得特别足,眼瞅着别人都交卷走人了,他那儿才刚开了个头,监考的过来催,他直接就跟人说,我这辈子就指望这一回了,您行行好别催我,那考官也是个好人,真就让他点了蜡烛接着写,一写写到天蒙蒙亮才算完,带进去的三十六个馒头一个都没剩下。
![]()
康熙皇帝拿到他那份卷子,一眼就看出不一样,里面谈军政河防,全是新东西,特别是治黄河那块,他一个徐州人,对这事儿门儿清,卷面也干净,字写得好,皇帝后来听说了他考试的事,觉得这人能扛事儿,是个能吃苦的,当场拍板就是他了,状元,徐州在明清两代就出了这么一个文状元,官职也下来了,翰林院修撰。
![]()
“饽饽状元”这名号一下就传开了,跟他同榜的探花姜宸英还写诗逗他,说学问最难的地方,是那三十六个饽饽,诗里讲的就是他带馒头考试的趣事,明着是开玩笑,暗地里也是佩服他,这外号听着像穷人家的孩子,其实李蟠家底子是书香门第,就是手里不宽裕,馒头这东西最实在了,省钱还管饱,跟他做人一个样。
![]()
后来当官的路也不好走,康熙三十八年,他当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挑了几个真有学问的,结果没考上的不干了,外头编歌谣骂他,说他拿了钱,后来朝廷搞复试,证明他录的人确实有本事,可他还是被弄到沈阳待了三年,这一下子心就冷了,回到老家再也没出去,自己在家写书去了。
![]()
晚年就住在徐州户部山,自己写写诗,他那首《户部山探梅》里有句“历尽红尘惊独白,冰操不改玉为依”,说的就是自己这辈子的坚持,做人得干净,他的字在当时也特别火,《东坡放鹤亭记》《金刚经》的字帖,人家都当宝贝收着,可惜后来丢了不少,现在徐州丰县那边还有状元碑园和他的纪念馆,这个“饽饽状元”的一辈子,真是个传奇。
![]()
李蟠这个人,已经不只是个状元了,他更像个符号,带馒头进考场这事儿,让后人看到了读书人的不容易,也看到了做学问得有多专注,康熙皇帝选他,看中的不光是才华,更是那股子拼劲儿,这都三百年了,故事还在讲,里头就俩字,勤奋,坚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