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和徐阶之间有“私怨”存在,这个私怨起源于三个原因。
一个是当嘉靖帝活着的时候,已经就藩的景王朱载圳死了。
而嘉靖帝的态度很明确,直接对徐阶说:这个孩子,早就想着谋夺他哥哥太子的位置!现在死了,正好!
这下,裕王朱载垕的地位立刻稳固了。除了他,不可能别人再当太子了。一时间,大臣们开始或明或暗的向朱载垕示好。
而裕王府的三位老师,也是身价倍增。他们分别是陈以勤,高拱,张居正。其中高拱的地位最突出。
因为他和裕王的关系最好。裕王府的事情,无论大小,裕王都要派人去征询一下高拱的意见,才做决定。
要说这对君臣也真是一个互补型的组合。嘉靖帝的喜怒无常,让裕王朱载垕始终处于战战兢兢,有今天没明天的状态中。所以,他万事都小心,万事都不敢有自己的主意。
而高拱却是个专横的火爆脾气。有什么话立刻就会说出来。正好和老是没有自己主意的裕王朱载垕凑成一对。
这也是后来高拱当了首辅,完全自己执掌国柄,而当上了隆庆皇帝的朱载垕又为什么全力支持的原因。
但是,在嘉靖还活着的时候,徐阶提拔陈以勤,高拱,张居正,是为了政权顺利交接,也有给自己存点人脉的意思。
肯定希望高拱们能够对自己感恩,并积极的配合他,来推进自严嵩倒台之后的一些新政策。
可惜,人家高拱本身就是个“神童”,文学造诣也不浅。嘉靖皇帝喜欢的青词,人家也会写。并被召入了“直庐”这个离嘉靖帝最近,整个大明朝的官员们最想进的地方。
在高拱看来,他既被当朝的皇帝喜爱,又是未来皇帝的藩邸之臣,前途一片光明,哪用得着听徐阶的摆布啊。
所以,当朝臣们抱怨没人在内阁值班的时候,高拱直接就对徐阶说,您年龄大了,别太辛苦,您就一直在内阁呆着,我们轮班倒内阁值班吧!
徐阶看明白了高拱的脾气,知道这人自己是靠不住了,必须得依靠自己的徒弟,张居正了。
![]()
这就说到了高拱和徐阶结怨的第二个原因,嘉靖皇帝驾崩的时候,徐阶竟然没有招高拱一起起草遗诏,而是招来了张居正!
遗诏这个东西,很少有大行皇帝亲自起草的。大多是股肱近臣们当作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宣言来看待的。满朝的大臣们也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这是个大好的邀买人心的机会,甚至能够青史留名的机会!
所以,所有认为有资格的股肱近臣们都希望趁这个机会在遗旨里塞点自己的“私货”,高拱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有这样的资格。甚至,估计都早就打了好几遍腹稿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徐阶,偏偏就是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在徐阶和张居正版的嘉靖遗诏里,不仅让嘉靖“否定”了为大臣们所诟病不已的修道的那些荒唐事。还赦免了因为大礼议和反对嘉靖修道获罪的所有官员。活着的,重新录用为官,死了的大加抚恤。
这下给徐阶和张居正叫好的人可就多了。甚至纷纷夸赞徐阶为“名相”!
徐阶终于忍到了头,雄心勃勃的要一展抱负。
徐阶越高兴,高拱就越窝火!
这可是剥夺了高拱成为千古名臣的机会,另外,高拱也再也没有机会洗刷自己凭借“青词”讨好嘉靖帝的“污名”了。搞不好就背一辈子“词臣”“幸臣”“弄臣”这样的坏名声。以高拱崖岸自高的性格,这真的比杀了他还难受!
徐阶和高拱的这个仇,结大了!
![]()
第三个原因就是高拱在隆庆元年因为“京察”事件中的自私行为被逼辞官回家。
起因是吏部尚书杨博在京察的时候,罢免了一些官员,但是他的山西籍同乡却一个都没有罢免。
胡应嘉和胡惟新弹劾杨博在京察中营私舞弊。而高拱不顾事实,只因为与胡应嘉有些私怨就认为胡应嘉他们是在搞“党争”,应该把胡应嘉削职为民。
这下朝臣们可就不愿意了,因为杨博主持京察的结果,确实让人怀疑。而高拱的斥责就真的是毫无道理了。徐阶也回护了胡应嘉,只是把他降职为推官。高拱就更生气了。
而欧阳一敬之后又紧接着弹劾高拱专权跋扈。这回隆庆帝朱载垕亲自下场回护自己的老师。本来这事就算过去了。结果,没几天,齐康又弹劾徐阶。一下子又捅了马蜂窝。
没别的,这个时间上,太接近了,让群臣不得不怀疑是高拱支使齐康攻击徐阶。群臣愤然,跑到宫门外去羞辱齐康。接下来就是一通乱,今天是齐康参劾欧阳一敬,明天就是欧阳一敬参劾齐康。
但最终,科道言官们占了上风,齐康被贬。
而高拱也因为名声受损,终于罢相回家。
他又给徐阶记上了一笔!
![]()
要说科道言官本来是朱元璋设计的好制度,级别低但是位置重要。没想到却最终沦为了权臣们操控所谓“公论”最终变成互相攻击的工具,这恐怕也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了。
徐阶退休,高拱复相,徐阶的“噩梦”开始了。
其实,从前文我们就可以看出,作为一朝的首辅或阁臣,基本不会因为私怨就做出天怒人怨的报复行为,高拱出于挟私想贬斥胡应嘉,立刻就招至所有朝臣的群起而攻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