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杭多年,我对钱塘潮钟爱有加。
对钱塘潮的了解始于两篇课文:一篇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后来又读到南宋周密的《观潮》,再后来是央视八月十八钱塘潮盛况直播。
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两次出现在语文课本,每年央视新闻频道全程直播,这样的宣传力度,无疑让钱塘潮成为农历八月最耀眼的明星。
钱江潮一年四季都有,农历八月,算是观潮旺季。今天先带着大家读两篇课文,对潮水有初步的期待。首先我们欣赏四年级上语文第一篇《观潮》中的片段。
![]()
![]()
去海宁盐官观潮的朋友,务必把这篇课文读一遍。才能欣赏到潮水与众不同的美。(黑色加粗部分为原文摘录)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段话先写了潮水来之前的颜色像白线,又写潮水涌来的过程,用了三个词语,将潮水来临的情景像画面一样徐徐展开,从拉长到变粗,再到横贯江面。再用修辞像一堵水墙,像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由静到动,先描写再用修辞,把潮水的气势写得极为壮观。除了有视觉,后又增加听觉,丰富了读者的感官印象,最后用大地都被震动起来,把潮水给人立体的感受进行夸大,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
如果带孩子来观潮,我们可以让孩子把文章读一遍,看看相关视频,或像老师这样,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解读,以后孩子写观察日记,就不会无从下笔。
接着我们再看周密的《观潮》,这篇文章曾选入八年级人教版教材。文章并不长,非常适合孩子们背诵。都是写潮水,一篇白话文,一篇文言文,一篇当代散文家,一篇南宋文学家。我们可以进行对比阅读,比较写景叙事的差异。我仅举一例。
![]()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我们一起看下这段话好在哪里,开头一句话总领全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尤其是“伟观”两个字就足以说明钱塘潮的可观性。和白话文相比,文言文言简意赅。紧接着交代了观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日,这一天是最佳观赏日。再写潮水来临时的情景,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先是银线,也是色彩的描绘,后来是“玉城雪岭”四个字总结潮水的气势,什么是玉城雪岭,就是像白玉似的城墙,积雪的山岭,多么形象呀!
形象描绘后,又唤醒我们的听觉,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先说像打雷,然后用12字具体刻画“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读到这里,大家发现文言文短句是不是比白话文长句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更有气势。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做结尾,一气呵成。既和开头句形成呼应,又提升了文章的说服力。
很多同学不喜欢文言文,还是没有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如果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让孩子背诵,孩子大多还是选择背诵文言文。因为文言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可谓百读不厌。
孩子不会写作文,我们家长很是苦恼,如果我们带孩子观潮前,让孩子先读读这两篇写潮水的文章,让孩子对潮水有初步的印象,懂得描写潮水的方法。再带孩子实地观察,回家后再写一段观潮的感受应该不成问题。
我想有这样日积月累的写作训练,没有孩子会讨厌写作文。因为作文就是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因为作文就是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
这篇文章带着大家欣赏了两篇美文,举出一例,指导大家如何欣赏作家笔下的潮水。也谈到了一点写作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下篇文章,我和大家聊一下我三次观潮的故事。
辛苦帮忙点个→“赞”、❤️❤️→“推荐”,留言,领取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