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游子”离家已92年,两岸人民仍深深牵挂着它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兵锋直逼华北,故宫国宝危在旦夕。火烧圆明园的教训在前,守护文物就是守住中华文化根脉,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物迁徙就此拉开序幕。
1933年,日军铁蹄踏过山海关,近百万件故宫文物随即分批南迁,先往上海,后又腾挪至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1937年,南京局势日趋紧张,南迁文物又分南北中三路向西南大后方疏散,最终转移至四川巴县、乐山和峨眉。
In 1933, as Japanese invaders broke through the Shanhai Pass, nearly a million artifacts from the Palace Museum began their difficult southward evacuation. They were first moved to Shanghai, then to the Chaotian Palace warehouse in Nanjing.
When Nanjing was threatened in 1937, the treasures were again evacuated, split into three routes heading southwest, and eventually found refuges in Leshan, Emei, and Baxian in Sichuan province.
![]()
故宫文物南迁线路示意图
文物南迁历经千险,工作人员不仅面临交通受阻、恶劣天气、缺衣少食的困难,也得躲避日军的轰炸袭扰。
据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编写的《故宫文物南迁》记载,第十批文物抵达乐山当天,日军飞机对乐山进行了一次轰炸。日机飞走后,尸骨遍野,留下一片断壁残垣。有遇难者躲进水缸,头上用口铁锅遮盖,反被烈火煮死……
![]()
四川乐山市“八·一九”大轰炸死难同胞纪念碑
彼时,当地乡贤刘钊千方百计筹备船只、人力抢运文物,保证运载文物的船只安全抵达距离乐山县城十余公里的安谷乡。当地群众腾让出自家宗祠存藏文物,保障了几千箱文物的安全。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题书“功侔鲁壁”木匾赠予当地,感谢当地百姓在文物南迁的危难时刻,如鲁壁藏书,守住了中华文脉。
![]()
故宫文物南迁期间在四川乐山安谷设立的文物典守场所示意图
文物运输,专业性强,为此,运输文物的工作人员十分谨慎,做了大量工作。
先秦石鼓,又称陈仓石鼓,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篆书之祖。
陈仓石鼓是南迁路上的“重大”保护对象。重,每个石鼓约2吨,共十件;大,装箱之后高过人身。而石鼓最具价值的石刻部分又十分脆弱,外力摩擦过大,就可能脱落。
如何把这些“大家伙”带走,工作人员犯了难。最后,他们找到民间收藏家,商量出打包秘方:使用浸湿的高丽纸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轻捺,使纸张接近石身,干了后就固定在那里,让石皮上的字紧贴于鼓身上;每个石鼓包上两层棉被,棉被外又用麻打成辫子,缠紧棉被;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内用稻草塞严实,箱外包上铁皮条。
![]()
1937年南京沦陷前,包括石鼓在内的七千余箱文物由南京到宝鸡,再转运至汉中、成都、峨眉。从汉中前往成都的水路充满交错纵横的渡口,所有货船只能依靠纤夫在岸上弓背拉纤,逆流前行。直到1939年7月,才终于运抵峨眉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文物被运回南京。陈仓石鼓是最后一批陆运回迁的国宝。一次,车辆失控撞上山崖,翻入涧中。驾驶员在最后时刻跳车逃生,万幸的是,那些被棉被、高丽纸层层包裹的沉重石鼓,在翻车时竟稳稳当当地落回了路面,丝毫无损。
“文物有灵”,当时参与文物运输,后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的那志良不禁感叹。
1947年12月8日,陈仓石鼓运抵南京,这一天,距离1937年12月8日南京沦陷前最后一批文物撤离,整整十年。
On December 8, 1947, the final batch of the artifacts returned to the Nanjing Chaotian Palace warehouse. This day marked exactly ten years since the last batch of artifacts had been evacuated from Nanjing in 1937.
![]()
“游子”离家,割不断的是牵挂。
文物东归南京后,淮海战役渐紧,部分文物被迁运台湾,从此陆海相望。
临行时,负责陈仓石鼓打包装运的庄严先生与老师徐森玉分别。徐森玉说:“文物要分开了,从今以后,我负责看管一半,你负责看管另一半。你要代我到台湾去,看管好这批家当。”
庄严点头:“先生放心,人在文物在。”
1980年,庄严先生在台湾辞世。自1948年最后一次见到石鼓,他一直惦记着石鼓保存的情形,后来得到消息,说石鼓回到北京开箱时,“毡棉包裹多重,原石丝毫无损”,感到十分欣慰。
庄严先生弥留之际,嘴里反复念叨着两个字,声音微弱含混,身边的人都听不清楚。最后家人凑到他的口边反复聆听,终于听清了那两个字:北平。
![]()
“这些一路随文物南迁的人,文物到哪家就在哪,他们非常怀念大陆。”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研究院院长彭海军说。
"Those who went with the artifacts to Taiwan were willing to become 'guardians of the artifacts'. Wherever the artifacts went, that was where they stayed," said Peng Haijun, director of the Leshan Historical Institut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Palace Museum Cultural Relics' Evacuation to the South.
![]()
90多年过去,那段历史渐行渐远,但那些守着文物过一生的身影不应被忘记。“巍巍故宫,古物攸同。谁其护之,惟吾队士!”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辗转南北东西,天地间从此多留了一粒文明的种子。
硝烟逝去,又是无尽惦念:故宫的游子,分别于1933年初春,相望于浅浅一汪海峡,期盼着团圆的未来。
来源:中国日报 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祝勇《故宫文物南迁》郑欣淼《故宫与故宫学》
总监制 邢志刚 纪涛
监制 柯荣谊
统筹 雷蕾 何娜 张若琼 李畅翔
制片人 张少伟
策划 张怡 沈一鸣
编导 史雪凡 杨一涵
外联制片 赵俊峰 李尚仪
实习生 符瑛致 黎天仪
特别鸣谢
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研究院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两岸做伙讲
两岸做伙讲是中国日报一档两岸交流类栏目。闽南语里的“做伙”就是“一起”。两岸做伙讲,一起说两岸,栏目用温暖活泼的视角介绍两岸风土人情,为两岸同胞提供交流发声的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